第(2/3)頁 但如此書是偽作,那么以上問題全都將陸續出現,對于《古文尚書》能進行的研究從此之后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臺下眾人聽的都是目瞪口呆,大家都沒有想到對于歷史文獻可以有這樣的研究態度。 王文龍道:“以往人研究古籍、古物,往往采取‘證經補史的態度,看見什么古書古物,往往就拿著已有的歷史記載與之對照,卻不顧修史之人也不可能記錄下所有當時歷史事件,此時強行將所發現之物與歷史對照,往往就會出現種種啼笑皆非的錯處。” “這種錯處便是圣人也難免會犯,如《史記》言‘骨節專車之事,圣人以為此乃防風氏之骨,然而實地去過會稽山查看便能知曉,此地所產大骨實乃獸骨,非人骨也。” “我們研究一歷史流傳文獻,可以看出當事人的寫作習慣、口語習慣、音韻習俗、地名人物、禮儀風俗,這些皆不是史書記載能夠得知,于是可知,研究古代之史料能得到的內容多半會比看史書更多。” “既然如此,研究古代文獻便不該在使用‘證經補史之方法,而是‘考古寫史,通過種種分析才可以去了解古人寫作文獻之本心,當時情況之本源。” “就從《古文尚書》說起,《古文尚書·禹貢》所注解的地名以及狀況都在漢武帝時代以后,這便能夠說明此書多半是漢武帝時代以后才加以補入的,但這之后難道就沒有可研究的了嗎? 非也。 我考察出問題的地名,發現其中三個地名又是東漢王莽改制之前所用,這三個到了東漢以后并未改回,另外兩個則是王莽所改,便又可猜測此文至少經過兩次補充,一次在漢武帝之后,王莽之前,一次在東漢之后魏晉以前,那么兩次改動之人是什么想法?他們的思想又有何區別……” 王文龍早就列好了講稿,此時一口氣開始講,便流利的說了大半個時辰,臺下的學生聽得入神,全都有豁然開朗之感。 儒家士大夫從來都有以古非今的想法,認為古書都是好的,就好像神話故事里上古神器最利害一樣,越是老的東西,越是有權威性,只不過是這些東西都在流傳過程中喪失掉了,而新補充上的東西,儒家士大夫往往以為不值一提。 所以在座的眾人以前學習古書全都是采取著崇拜的態度,以為看過更多的古書就能知道更多的事情,但王文龍今天講的卻是“疑經考古”的思想,讓大家豁然開朗。 一方面王文龍認為古書不全是真,另一方面則反對一切都推崇古書,應該對事物有客觀的判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