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為確保自由意志的幸存而戰!” “萬物皆虛,萬事皆允,允我們躬耕于黑暗,服侍于光明,我們是刺客……” 就在王文龍回憶自己大學期間的游戲時光時,遠在英國,剛剛賭上自己身家出版了,《葡萄牙國史》上半部的沃爾特正憂心忡忡。 他對于《葡萄牙國史》的評價非常高,但是卻不知道百姓會不會接受這一本由遙遠東方學者所寫的歐洲史著作。 英格蘭,埃塞克斯地區,科格夏。 謝爾曼穿上一身筆挺的羊呢服,練習了一下微笑的表情,然后戰戰兢兢的走進了佩科克家的商店。 謝爾曼今年才二十歲,是本地一個紡織廠家族的二代。 科格夏這個地名放在后世幾乎沒人聽過,可是此時卻是整個英國頂富裕的地方。 一百年前伴隨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帶回了大量黃金,南歐諸國飛速的富裕起來,富裕的歐洲大陸購買力爆發,對于紡織品的需求幾乎無休無止。 當時還屬地廣人稀的英國自然承接了紡織生意,大量原本用來耕種的土地被貴族圈去,成為有錢人家的牧場,而土地上的農民流離失所,只能進入新興的紡織業成為雇工。 英格蘭西部的埃塞克斯地區在這一百年間迅速成長為整個英國甚至歐洲數得上名號的紡織中心,一系列原本籍籍無名的小村莊迅速成為了紡織業的集散地。布匹是此時英格蘭商業帝國的基礎,占此時英國出口業的絕大部分價值。 紡織業的影響是如此深遠,原本此地的百姓甚至沒有名字,而在這一百年間,他們迅速給自己起上了本行的名字。 比如謝爾曼的名字本意就是剪邊工,那是他的家傳手藝。 而他身邊還有一大堆類似的名字,比如:韋弗、韋伯、福勒、沃克、戴爾…… 大規模的生產帶來了分工,也帶來了銀行家和經銷商人,一大批英格蘭人迅速的富裕起來。 而謝爾曼家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祖上只是一個最普通的剪邊工,但到他的父親這一輩已經有了自己的作坊,到他二十歲時,家里的作坊已經成為一個承接上游粗布加工的小工廠,雇有十個工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