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旬報作為福州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王文龍的《溺女現象追蹤系列報道一出立馬就引起全城討論。 緊接著其他的聲音也就出現,最有聲量的是福州名仕王毓德在《倉山詩叢上發表的一篇與王文龍爭鋒相對的文章。 發出王毓德文章的報紙是福州本地的倉山詩社所辦,最開始只是一篇登載詩社社員們集會詩文的社內刊物,但是因為銷量很好現在這報紙已經開始市場化運營,模仿《旬報的組織模式,分成編輯印刷等等部門,報紙的受眾則是本地的士大夫階層。 這些士大夫階層對于禁止溺女沒有什么意見,但是堅決反對女子紡織廠的開設以及女子出門工作的行為。 不過此等爭吵的文章并沒有給王文龍帶來太多問題,也不需要害怕布政使司衙門被牽扯,因為年輕的進步派勢力已經組織起來對王毓德等人發起筆仗。 最早對王毓德展開反擊的是遠在泉州的海商報紙,商報立場鮮明支持女子工作,作者指出:“三吳絲業固多男工,而八閩古來男耕女織,泉絲、福絲都是從農家購得,本就為女子生產,銷售海外者多為女子織就,本就是女子生產,又不讓女子進入機房,這豈非自相矛盾?組織女子入機工,不過是聚少成多,聚沙成塔,本為自然之事,有何可怪?” 泉州地方五洋雜處思想開放,要不然也培養不出李贄這種人,而且還頗有李贄的弟子,這些人遍布工商業,要從中找出名仕有些困難,但是聚在一起卻能發出頗多新奇議論。 甚至蘇州的人物也來參與,初露頭角的名仕韓洽直接批評:“溺女,陋習也,固當除之,女子進廠若能有益有何不可?阻攔者皆是為了全禮教而殺女子,與溺女何異?” 蘇州書家馬之德更是厲害,他表示不光溺女和不讓女子工作是守舊思想,就連讓婦女守貞也是大有問題。 馬之德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派家仆遠遠送到福州來發表,他的文章之中痛罵婦女守貞違背禮教且違背自然的人類情感需求。 “男女之際大欲存焉。情所不可抑,雖圣人弗禁……豈可概責于婦哉?” 馬之德大談女子如果死了丈夫想再去找別的男人也是正常事情,男女之情是天性需求,甚至反問孔子不也是野合生下來的嗎? 他的文章明顯是此時“情欲”思想的體現,開始之時還在談論女子工作問題,到后來就收不住,比王文龍的文章猛多了,送到福州之后還想再《旬報刊登,鄧志謨直接拒稿,最后卻還是被福州某小報登出,瞬間引起巨大的轟動。 萬歷年間江南商品社會漸漸發達,已經出現了一批放浪形骸的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