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之前王文龍在高府上做事時就和他有所往來,還不是王文龍無意中遇到的,而是張燮主動來找。
張燮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伯父和父親全都考中進士。
不過張燮的父親卻在三十歲時就被罷官。
張燮自己在文章記載他的父親張廷榜是被“無故罷官”,但其實看看那年發生的事情就能明白。
那正是萬歷九年,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的時候。伴隨著一條鞭法,還有一個考成法,會對各地的官員進行嚴格考績。
當年張廷榜擔任鎮江海防同知,下屬丹陽、當涂兩縣被海盜襲擊,張廷榜就被牽連,連降三級調用。
這明顯是被張居正抓了典型。
張廷榜是舊官僚遇上新制度,不適應,只能自道倒霉。
但張廷榜被調去管邊防雜職卻心中煩悶,他想到自己進士出生直接被擼到這種級別,一生氣索性辭官回家。
而張燮自幼通經史,看到父親“不善事上”而被論罷的經歷,可能也是被父親從小教育做官不好干,反正家里有錢,于是對于做官也沒什么興趣。
張燮二十一歲中舉之后就沒有再去科考,而是在家里潛心著書,還在漳州同名流一起開了詩社。
他對于歷史和漳州海貿情況非常感興趣,看到了王文龍所寫《葡萄牙國史》之后就主動找上王文龍。
在漳州時張燮和王文龍就有些交情。
王文龍也樂于和張燮交往,因為他知道張燮在后世歷史之中留下過一本真正的大作――《東西洋考》。
這本著作在原歷史之中要在十幾年之后才能寫出,內容涉及明代后期海外貿易的交通、歷史、地理、經濟以及海洋航線基本情況,是后世研究中外關系史、經濟史、航海史、華僑史必讀資料。
而經過和張燮的交往后王文龍也很確定,寫作此書的張燮是此時八閩研究海外情況和經商掌故最優秀的人才。
由他來執筆主編《旬報》的新聞板塊絕對是最佳人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