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收錢開工-《紅樓鼎革》
第(2/3)頁
再者,何家的例子擺在眼前面,不僅被抄家,家主等人也押送京師問罪,所控制的引案(銷售區域)則劃撥給幾家中小鹽商。
深思熟慮之后,不管愿不愿意,幾大鹽商都覺得在柳湘蓮倒臺之前,沒必要與他起沖突,得順著捋毛,也暫且表示順服。
只是不由感嘆,長蘆到底不能和兩淮相比,要是姓柳的敢在兩淮這么做,怕是吃不了兜著走!
最終結果是眾鹽商湊足了五十萬兩銀子。甚至五大鹽商想豁出去多出點兒錢,全部包圓,柳某人卻不答應——如果增產的食鹽全被他們壟斷,豈不是換湯不換藥,還是老樣子?鹽商之間有競爭,他才能占據主導權。
各家鹽商多的出資數萬兩,少的出資幾千兩,今后鹽場增產部分將會優先按照各家所占比例消化積引。至于他們底下會不會做什么交易,柳湘蓮不在意。
于是當場擬定了借款契書,柳湘蓮代為簽字畫押。待鹽場改建完成,合作社成立后再進行換約。
這件大事解決完,眾鹽商稍緩口氣,表示想宴請柳湘蓮。
不料,柳湘蓮卻說要宴請他們。
次日,柳湘蓮租下天津廣和樓的酒樓,召集天津商賈,舉辦了一場拍賣會。
對外宣稱是眾鹽商慷慨解囊,籌資救濟貧苦灶丁,賣的當然是他收的禮物。
眾鹽商哭笑不得,欽差大人到底圖什么?難道是擔心被人檢舉受賄?這年頭誰不收錢呢!
他們送禮也未必是定要謀取好處,留下個好印象也足夠了,而柳湘蓮在鹽場的各項舉措,對中小鹽商而言總體是利大于弊的。
因禮物品質上佳,各方又很捧場,最終竟賣得了三萬多兩銀子,足見鹽商舍得投入。
這么一來,為灶丁提供補貼、建房、棉衣棉被等所需的銀子都有了。目前挪用了部分贓款,此舉并不妥當,終究要按規矩上繳。
處理完這些事,柳湘蓮將情況寫成奏疏,也無遮掩,一一奏報永隆帝,表示鹽場改建會使用鹽商借貸的資金,鹽官所交納的百萬兩贖罪銀和其它抄沒的贓物贓款則會交解戶部。
此外,他還給皇帝送上一份好處——新鹽場的股本實際上來源于三部分——灶戶私產、鹽場官產、借貸資金,而借貸資金對應的股份并有讓灶戶和鹽場(代表朝廷)分配,柳湘蓮建議收歸內帑。這樣一來,皇帝便可增加一筆收入,且不是侵奪戶部鹽課,而是稅后利潤。
……
大明宮內,暮色沉沉,燈燭下,永隆帝讀完奏疏,有喜有憂。
柳湘蓮行事果斷,看的出來他很有信心,借著改煎為曬的由頭建設大鹽場,進而裁并小鹽場,減少鹽場數量,改革管理模式,從而加強監督,杜絕私鹽之源,此法甚好。
更好的是不忘給皇帝分好處,又不奪鹽課,可謂兩利。
但此子行事確有不妥,本就站在風口浪尖上,竟敢收取鹽商之禮,早有多人彈劾他受賄,只是被留中。
即便信任他不至于如此貪婪,永隆帝也難免生疑,這時方才解惑——原來是為了給灶丁籌錢。
此舉用心良苦,可也的確不合律法,恐會遺禍自身,至少是丟官罷職的罪過。
暫且饒恕貪腐官員是經他默許的,是為了避免引發朝廷動蕩,但心中仍然不快——柳湘蓮輕輕松松便能敲出一百萬兩,可見掌握了確鑿罪證,也可想而知他們到底貪了多少!這點兒錢怕是九牛一毛!
底下已經如此了,上面呢?簡直不敢想。
只是身為帝王,他不得不考慮大局,做事不能急切。如果只顧著順藤摸瓜,還不知要牽連多少重臣,屆時別說柳湘蓮,就是他自己也未必能掌控住局勢。斟酌利弊,也只能先這樣妥協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考察,永隆帝越發確定,國家不是沒錢,只是朝廷收不到手中,官員各有私利,很難真心為國做事。即便有少數忠臣義士愿意為國謀利,可能根本走不到他面前,一早就被人阻擊處理了。柳湘蓮是陰差陽錯入了他的眼,才能折騰出這些事情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