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僉都御史-《紅樓鼎革》
第(1/3)頁
戶部衙署,眾官僚胥吏都在忙碌中。
顧克貞坐在房間內,眉頭緊皺,剛剛收到永隆帝的諭旨,要求戶部就整頓鹽務出具意見。
能有什么意見呢?鹽政積弊也非止一日了,今上登基之初就派人整頓過,效果的確有,代價就是領銜主導的戶部侍郎遭受猛烈報復,不僅一眾下屬被彈劾貪污受賄,淪為囚徒,甚至仆役直接被人毒殺,最后本人也被罷職問罪,此不可不為后來者戒。
這次永隆帝又起了念頭,恐怕是受到《京報》上鹽政評論文章的刺激,其中羅列的數據的確扎眼,當時他就敏銳的預料到永隆帝可能會按耐不住,只是這也太快了。
作為戶部尚書,他對鹽政深有研究,也知弊端何在,但這不是提出一項改革方案便能輕易解決的。而且,現在還不能確定永隆帝真實目的是什么——是只想增加鹽課收入還是想徹底的革除積弊?抑或兼而有之?這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易為,后者難以著手,阻力重重。
思慮一番后,顧克貞喚來主管天下鹽課的山東清吏司郎中鄭如梅,也沒與他商議,直接命他寫奏疏請求朝廷開展新一輪部院官巡鹽,要求戶部、吏部、刑部、都察院等中央衙門均派出大員,共同協作,并不談及具體方案。
如果此議通過,不管成效怎樣,都是幾大部門一體擔責。
即便他已經作了考慮,鄭如梅聽了也心生疑慮,擔心這件差事兒會落到他身上,面色遲疑的問道:“不知部堂大人屬意我部何人擔此重任?”
顧克貞自能猜到他是心思,不過是自保罷了,不屑的哼了一聲,說道:“這就不須你來操心了,沒有擔當之輩,本部也羞于派出!”
受到冷嘲,鄭如梅卻不以為意,忙點頭笑道:“大人明鑒,如此甚好!下官這就去寫奏疏。”
次日,永隆帝看罷鄭如梅的奏疏,很不滿意。
他的本意是讓戶部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哪怕不能立刻實行,好歹有個方向,繼續商議就是。現在倒好,戶部的做法等于直接把問題拋了回來。
難道他不知該派人去巡視嗎?可委派的官員越多效果越差,這會兒可不是剛立國時朝廷能令行禁止。
于是他將奏疏轉給內閣,命內閣討論此事,拿出章程來,總之鹽務必須整頓。
幾位閣臣商議一番,知道永隆帝這時貪念正盛,強阻不得,連卑賤戲子的錢也不肯放過,怎會忍得住鹽課這塊兒肥肉?單論斂財之狠,亙古帝王少有出其右者。
最后建議道,兩淮鹽課為天下最,整頓鹽務不妨從兩淮鹽區著手,待有成功經驗,推而廣之,行之天下。至于委派諸部院大臣,其實沒必要,事權貴在專一,且鹽課與吏部、刑部沒有直接關系,而巡鹽御史本就是都察院外派,更沒必要多此一舉重復派人,結論是只要戶部派出官員便可。
他們這樣做也不難理解,盡人皆知兩淮鹽商與太上皇交往密切,當年南巡時投獻不下數百萬兩,論局勢復雜,各大鹽場沒有哪個能超過兩淮的。
目今鹽政一大問題是鹽引壅積,即很多鹽商手中有鹽引,卻領不到鹽,排隊的人太多。這些鹽引多是太上皇時濫發的,今上登基后為救急也曾發過,現在不知存了幾百萬張,連個具體數目都沒有。又不能直接宣布廢棄,那意味著朝廷信用破產,將顏面掃地。
如今讓戶部官員先去兩淮巡鹽,成或敗很容易出結果,這事兒就算了了。
內閣票擬的意見并沒有被永隆帝接受,這和戶部的做法有什么區別?于是在早朝時當眾提起此事。
顧克貞心下暗惱,沒想到閣臣把戶部賣了,難道是他們覺得自己太聽皇帝的話?可不聽成嗎!如今國用不足,無論誰坐在戶部尚書這個位子,但凡有些擔當和覺悟,也知必須為國斂財,不然朝廷撐不下去。
誰不知沒錢就是亡國的下場?只有那些私心深重的才會叫囂“與民爭利”,揣著明白裝糊涂罷了,覺得亡國又不是亡家,換個皇帝也未嘗不是好事兒,沒準兒自己還能混個從龍之功呢,至于百姓生死,根本不在意。
“鹽政積弊已久,該如何整頓,眾卿可有良策?是否各部均委派大員?誰又可擔此重任?”
永隆帝說出一連串的問題,朝堂上無人敢出聲。
一者,涉及具體實務,不是誰都有能力發聲的。二者,皇帝斂財之意甚堅,他們也見識過了,沒必要針鋒相對。再者,正如顧克貞所顧忌的,眾人都不是傻子,這差事風險太大,前車之鑒,不可或忘。
不說遠的,單是現任兩淮巡鹽御史林如海不就個典型例子嗎?林家四世列侯,且與榮國府結為姻親,論背景不可謂不深厚,可仍免不了落得獨子、正妻先后死亡的下場,最后連僅剩的幼女都不敢留在身邊。
當然,如果只是抱著發財的目的,其實無所謂,這反倒是件美差,往南走一趟收個幾萬兩都是少的。但永隆帝關注此事,他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不知道暗地里會派多少人盯著呢。
長久沉默之后,終于有人出列,亢聲提議道:“陛下,臣舉薦戶部郎中柳湘蓮巡視鹽政,可收良效!”
眾人一瞧,嘿,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前幾天首提此議的戶科左給事中汪明毅。
言官大人果然頭鐵,心如磐石,不可轉也,絕不肯放棄的。
“不可!”有些官員立刻反對,一如前幾日那般。
這些人多半是在兩淮鹽場深有利益,擔心柳湘蓮去了壞事兒,不得不出言阻攔。
但更多的人巴不得這位行事乖張的瘟神能夠早日出京,在京里有皇帝袒護,眾朝臣彈劾無效,那就讓他去見識見識真實世界何等殘酷!
在很多人看來,柳湘蓮年紀輕輕,最多讀過幾篇文章,便自以為了解鹽務弊端。一旦觸及實務,只會頭大無比!很可能直接被富貴溫柔腐蝕,又或者只知為皇帝斂財,引發民怨沸騰,豈不妙哉!
于是交口稱贊,儼然眾望所歸,此職非他莫屬。
永隆帝見狀,幾乎要氣笑,這些臣子的小算盤幾乎一目了然,都不屑遮掩,滿滿的套路。
他本想駁回汪明毅所請,畢竟柳湘蓮太過年輕,可問題是派誰去呢?去了能比林如海做的更好嗎?心里躊躇,暗嘆一番,只好先點名柳湘蓮,問過再說。
待他出列,永隆帝問道:“柳卿可有信心辦好巡鹽的差事?”
柳湘蓮有些舉棋不定,完全沒料到永隆帝會突然改變主意,前幾天你不是這樣啊!難道《京報》威力如此之大?
其實報紙上所論并無新鮮見解,多是老生常談,不過是想給百姓一個了解朝廷收入的渠道。
不僅是鹽課,接下來還會介紹田賦,讓所有人看看朝廷到底收了多少賦稅,不能平白給那些貪官污吏背黑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