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場細雪,溫溫柔柔,帶著些微的涼意,為遠行的人們送別。 該走的終究會走,不愿走的,有些站在城門口哭泣。 宋辭晚坐在馬車上,聽著車輪滾滾而動的聲音,還有世間百千種人,百千種對話。 “阿弟,你去郡城,我留宿陽,咱們雖是分家,卻不分根,只是多一條道路。爹娘這里,便由我照顧了……” “老大啊,你是個狠心的,你既非要走,那便走吧,老頭子我老了,就留宿陽,這里是我的根!” “趙郎,我不能丟下我的爹娘,這玉簪我便還你,從今一別,愿君安好……” “……” “唉,走了走了,再不走耽誤了行路的時間,黑前可就到不了下一個城了!” 四通鏢局的車隊走在最前頭,打起鏢旗,領路前校 后面跟著的,先是城里的大戶,帶滿了家丁護衛與行李——當然,這樣的大戶多半是第二梯隊,真正第一梯隊的頂尖人家,早在昨日便走了。 像許家那樣的情況,其實是很少見的。 如金花嬸子家這樣的門戶,則走在隊伍的大后段,至于處在最后位置的,卻是一些什么車都沒有,只能靠雙腿行路的人家。 這樣的人實際上也是最多的,而對此,四通鏢局的人則表示: “能跟上的都跟上,跟不上的也不要怪咱們鏢局不等人。咱們總鏢頭愿意在前邊領個路,那是他老人家仁義,若有那拖后腿的,生事的,您自個走好便是,不要擾了大家前行的路,明白嗎?” 有人鬧哄哄的應好,也有人回應著討巧的話。 但沒人注意到,就在隊伍的最后方,不知何時悄然跟來了一行三人。 有一個年長的婦人,一個秀麗的少女,還有一人身量格外矮些,只有三尺高,全身上下都裹在一件遮得嚴嚴實實的黑斗篷里,手上拿著根怪模怪樣的棍子,卻是跟在少女身旁,亦步亦趨的,似是護衛,也似是追隨。 少女叫他“阿乖”。 在出城門時,少女腳步踉蹌了一下,阿乖立刻沖上前扶她。 阿乖身量雖矮,力氣卻大,能將少女扶得穩穩當當。一行三人順利出城,也跟上了四通鏢局的隊伍。 有鏢局帶路的好處就是,一路上大家都不需要為岔路發愁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