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蘇卿,你立此大功,卻拒朝廷嘉獎,是要天下人說朕寡恩嗎?” 趙禎這個帽子扣的是合情合理,合乎規制。 還不待蘇良辯解,文彥博便站了出來。 “景明,你正值青壯年,依你之才,完全可擔任首相,若是為個人享樂而拒之,如何對得起朝廷,對得起天下萬民,實非士大夫所為也!” 隨即,吳育也站了起來。 “景明,我們皆知你的性格,但當下大宋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時刻,我們皆不如你,該是你擔起此擔子來了!” “景明,我知青史留名非你所追求,然當下的大宋需要你,你絕對不可因個人之樂而推諉,官家與我們都盼著與你一起創造奇跡呢!” …… 其他相公也都紛紛積極發言,目的就是將蘇良能想出的理由全部堵死。 約一刻鐘后。 待眾相公說完,蘇良先是朝著趙禎拱手,而后又朝著眾相公拱手,緩了緩,才開了口。 “多謝官家與諸位相公厚愛,臣之所以拒,并非為己,而是為了大宋,為了未來之大宋。” 蘇良的臉色變得認真起來。 “臣之所以拒入中書,理由有三。” “其一,臣甚特殊,前之未有,后世也可能難有臣這類官員。當然,臣之所指,不是才能,而是臣與官家,與諸位相公的關系。” “官家中年得子,臣居首功,官家感激臣,皇后感激臣,整個皇室皆感激臣,這使得官家對臣,隆恩甚重,無任何猜忌打壓。” “臣在官場,雖任臺諫,但與諸多臺諫官不同的是,與兩府三司的相公因共事緣故,關系匪淺,互為知己。” “官家相信臣,眾相公皆抬舉臣,臣若入中書,無論任副相還是首相,若主持大宋變革事宜,不出一年,臣必成權相。” “雖說不會功高震主,官家與諸位也不會相信臣會有不軌之舉,但此先例不可開。” “大宋若出了我這樣一個權勢與皇權齊平,得群臣之心的權相,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 “后世一旦出現一個心懷不軌的權相,大宋便有覆滅之危機。故而為了大宋的長治久安,為了以后不會有權相誕生,臣拒入中書,以免為后世開此惡例。” …… “其二,我朝從皇祐年間開始的全面變法與當下欲開啟的創盛世之變法,并不相同。” “前者求快,欲在根治大宋之疾,而諸多頑疾,不得不治,且要速治,故而什么手段都可用,我們成功的原因,除了策略正確外,更多的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 “若無官家變革之決心,若無諸位無數個日夜的辛勞,變法根本不能成。” “而若創盛世,追求的便不能是快,而是穩,因我們期望的不是一朝之盛世,而是百年甚至千年之盛世。” “若有此期待,法治禮治必須大于人治。我們前期變法的成功來源于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朝堂之內,人才濟濟,但是此種盛況,可遇而不可求。” “若要成百年、千年之盛世,不能取巧,不能盼著我大宋一直都有明君賢臣治世,而是要創建一套可行之千年的法令規則。日后某一朝,即使我們的皇帝和官員沒有那么優秀,依然能讓江山社稷健康發展。” “所以,接下來我們創盛世,不應求快求急,而應不斷發現問題,找到缺陷。用我,我有大量特權和巧計,可能會掩蓋一些缺陷,但這些缺陷若是用人規避而非法治規則改變,遲早有一日還會出現,故而大宋若要成百年、千年之盛世,依照我目前的性格、身份與方式變革在以后會出問題的。” …… “其三,當下,整個朝堂都沒有人比我更適合擔任臺諫主官。我任御史中丞,敢罵官家,敢罵諸位相公,其他誰人敢,我任御史中丞,諸位相公齊心合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盛世,才是長久之策。” …… 蘇良的三條理由講完,垂拱殿內頓時鴉雀無聲。 眾相公皆無言以對。 蘇良若為己,他們有無數理由反駁,但而今卻是為了大宋之未來。 這還如何反駁? 他們的眼中現在只剩下兩個字:欽佩。 文彥博的眼中可能還多了兩個字:服了。 一時間,殿內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進入了沉思。 約十息后。 “咳咳……”趙禎的干咳聲讓眾人都抬起頭來。 “景明所言,甚有道理,入中書之事就先這樣吧,依照常例,為景明加銜即可,日后再厚賞。” “臣遵命!”眾相公齊齊拱手。 趙禎喝了一口茶,讓眾人都緩了緩,然后說起了第三件事情。 “朕要講的第三件事情便是科舉之事,當下各地州府的舉子們都來到了汴京城,省試與殿試在即。此屆科舉與往常不同,朝廷急缺基層官員,這次定然是要擴招的,但又不能選一批庸才。諸位認為,誰宜知貢舉?” 唰!唰!唰! 所有人的眼神都看向蘇良。 “官家,此事非蘇中丞莫屬!”歐陽修率先拱手道。 往昔他都是知貢舉的最好人選,但是當下朝廷急缺實用性官員,蘇良對基層官員的了解甚是透徹,故而歐陽修率先舉薦蘇良。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所有相公都力推蘇良,蘇良知貢舉,即使選不出一群小蘇良,也能選擇一批與他同類的實用性官員。 此乃是朝廷當下最稀缺的。 這一刻,趙禎的臉上露出一抹燦爛的笑容。 他早就認定了蘇良,此時提出,就是為蘇良拒入中書后,讓他無法拒絕知貢舉。 趙禎也看向蘇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