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臣為自證清白,只好講一講為何撰寫此三疏了!” “王中丞認為臣之三疏夸大其詞,其實,臣已經很是收斂了。臣認為,我朝掀起的黨爭之亂,罪魁禍首便是御史中丞王拱辰。” 嘩!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看向蘇良。 這頂帽子太大了! 若扣不到王拱辰的頭上,那蘇良的臺諫生涯必將在今日結束。 此時的蘇良氣勢十足,接著說道:“臺諫之職,承皇權接相權,意在牽制百官,避免任何一方勢力做大。但近兩年來,臺諫之奏疏,皆是以道德之名,行人身攻擊之事。一道模糊的道德罪,便能讓一名朝廷重臣去職外放。御史中丞王拱辰乃是此行為的引領者,不但沒有將黨爭消弭于無形,反而激化黨爭,為朝廷增加了內耗,具體事例,朝野皆知,臣便不再贅述。” 今年,王拱辰大出風頭,新政官員大多都是被他彈劾外放的。 “臺諫官可風聞奏事,但風聞之前,可否想一想是否出于公心,是否為朝廷社稷著想?而不是為個人謀私,為官家添亂。朝廷賦予臺諫官如此神圣的權力不是讓其以彈劾為樂,以罷黜官員來升遷功績的!” “近幾日,臣認真學習了王中丞的奏疏,發現大多彈劾官員的也都是捕風捉影的小毛病,甚至連道德有失都不算,但在王中丞的字里行間里卻充滿了“奸邪群小、豺狼當道、奸臣在朝、好名欲進”的文字,此害大焉。” “臣作為一名臺諫官,彈劾臺諫章程制度,不是為污臺諫之名,而是為興臺諫。臺諫興,我大宋方可滌清污垢,盛世有望!” 說完后,蘇良重重拱手。 一旁的包拯、蔡襄、蘇甫心情激動,若不是在官家面前,他們可能都要擊掌稱贊了。 首相章得象、副相副相賈昌朝也不由得變了臉色。 他們從蘇良的話語中,看到了更加年輕、更加有攻擊性的范仲淹、富弼和歐陽修。 趙禎則是面帶喜色。 他在蘇良的身上看到了大宋朝的朝氣。 當今朝堂,就缺少這類敢說、敢做、敢于逆流而上的年輕官員。 蘇良一旁的周元,屁股一直只坐椅子一角。 其甚是緊張,在蘇良發表這番言論后,他慶幸自己站在了蘇良這一方。 王拱辰想要反駁,但竟不知要說什么。 他本以為蘇良是個軟柿子,拿捏了蘇良,便能占據上風,且可將蘇良驅逐出御史臺。 哪曾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