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無需石分親自動手。 這是極致級別的“傻瓜機”! 與此相比,它的工作效率,最讓石分感覺后怕。 一般來說,挖掘最普通的礦脈,礦脈中的礦物密度不高,這種情況下,1億機器人,全面開展挖礦工作,每分鐘至少可以挖掘一立方公里的礦物。 這是礦物分布,很稀疏情況下的效率。 如果是特貧礦,效率會降低很多。 如果是富礦,效率還會大大提高。 每分鐘至少挖掘一立方公里的礦物。這還是一般挖礦效率,這簡直離譜好嘛! 那可是一立方公里! 不是立方米! 要知道一立方公里等于10億立方米! 換算過來,一分鐘就能挖掘10億立方米的礦物啊。 再大的礦藏,也頂不住這個挖法。 它還是每分鐘! 照這個挖礦效率工作,即使是挖穿地球,也不是多么復雜的問題。 事實上,采礦車實際的效率上限,是不確定的。 畢竟礦物的密度,整體分布,礦物本身的材料性質等,這些條件是完全不一樣的。 條件最理想的情況下。 理論挖礦能力上限,是一分鐘一萬立方公里。不過這種理想條件,幾乎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像其中條件之一,礦物密度百分之百。 這怎么可能呢! 就算是在地球上挖石頭,只挖掘石英石。 可是在地球上,不可能有石英石密度百分之百的地方,石英石礦層中必然有雜質,遇到雜質,必然會降低效率,完全不可能達到極限效率。 這數值,純粹就是個“理論數值”,展示機器最大能力用的。 礦石加工機器人,工作能力的理論上限值,與前者相差無幾。同樣功能強大! 這兩個理論數值,完全顯現出“采礦車”的可怕之處。 “采礦車”給石分展示了一個,全新的科技視野。 讓石分收獲甚多! “采礦車”夸張的工作效率。 首先,與參與工作的機器人數量,有一定關系。畢竟一億的基數,在這里擺著呢。 其次,連續的高采礦效率,得益于它獨特回收礦石的方式,那就是“空間傳送”! 機器人無需返回采礦車。 每個機器人,自身都攜帶著空間儲物裝置,空間儲物裝置內的收獲,到達一定數量,會自動開啟“空間傳送”功能,將收獲直接傳送到,采礦車的礦物艙中。 采礦車這種神奇的工作方式。石分無需計算,就知道它的能量消耗,必定極為驚人。 不過石分并不知道,采礦車使用的是什么能量源,能夠提供如此海量的能量。石分的“使用說明書”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不過石分的“使用說明書”上,有提醒過,在這片虛擬試煉空間中,任何與能量消耗有關的問題,石分都不用擔心。 石分特意查看過,采礦車全部的內空間數據。 機械艙,是長寬十萬公里,高百公里的小型世界。 體積相當于長寬高一萬公里的小型世界。 礦物艙,是長寬一億億公里,高一萬公里的超大型世界。 體積相當于長寬高一萬億公里的超大型世界。 采礦機器人的儲物空間,是長寬一萬公里,高十公里的小型世界。 體積相當于長寬高一千公里的小型世界。 礦石加工機器人的儲物空間,為方便工作艙內,礦石的運輸和加工工作,它的儲物空間,比采礦機器人的儲物空間大不少,是長寬十萬公里,高百公里的小型世界。 體積相當于長寬高一萬公里的小型世界。 不算采礦車其他東西,單是這2億多個世界級的空間儲物裝置,價值就極為恐怖。 石分心里很清楚,采礦車最“貴”的,是它本身的“制造技術”。如此逆天的技術綜合,價值遠遠超過,2億多個空間儲物裝置的價值。 頂尖配置的機器人,搭配頂尖的技術,利用采礦車智能系統的統一調配,以及完全不在乎能量消耗的工作方式,這樣的一個神奇組合,造就了逆天的“采礦車”。 這是一件“壕無人性”的科技杰作! 每一個科學工作者,遇到如此科技杰作,都想親眼見識一番,這科技杰作的全部威力。更別說前世干了一輩子科研工作的石分了。 可惜,之前石分的權限太低。 不能控制飛行不說,機械艙、礦物艙這兩個艙室,石分都進不去,也就能看看核心控制艙和生活艙。 一開始石分對此并不是很在意。 可石分沒想到,自己“臨死”都沒能看到“采礦車”大發神威的一幕。 如此之強的科技杰作。 在全部的“工具”中,論起排名的話,“采礦車”只能排在中等,算是比較“平平無奇”的。 有“采礦”能力的“工具”,自然也會有“提煉礦石”能力的“工具”。 這個不同于簡易的“煉鐵裝置”,“煉鐵裝置”只是這科技杰作,“超級簡化”后的“科技工具”。 這個科技杰作,叫做“淬煉熔爐”。 它的樣子,與“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有點相似,似是一個完全封閉的鼎爐。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意味。 它爐壁的正面,有一個科技味道十足的操作面板,讓這“仙風道骨的八卦爐”風格大變。似是古典神話傳說與現代科技文明,激烈碰撞交融后,誕生的完美產物。 它的功能很“簡單”,不僅可以完成各種礦石的提純或提煉工作,還能把金屬合金,分離提純成金屬單質。 工作效率方面,和采礦車差不太多。 不同的材料,對應不同的工作效率。 “淬煉熔爐”處理金屬礦石或金屬合金的能力,一般效率為每分鐘處理1立方公里的金屬材料。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