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縣令宴飲賓客的地點選在了沛縣城主府衙。 府衙的大門口張燈結彩,大清早就掛燈籠貼紅紙,外面也擺滿了蒲團圓桌,一片喜氣洋洋。 府衙外就是河街里,這是一條類似于后世商業街的街道,雖然遠不如后世那種商業街,不過也還是有不少酒館茶肆,店鋪糧行。 易承就坐在城主府衙對面的一座酒館的二樓,端著個茶盞,一邊喝茶一邊看府衙的情況。 這古人宴請賓客的人情世故,和后世的差別不大,來了先交份子錢再說。 不像后世只是用紙筆記錄,這個時代如果帶了份子錢來了,不僅要登記,進門時還會有一個專門的小廝留在門口唱喏。 那小廝唱喏的聲音很高,似乎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聽清楚,來一個人,什么身份,交了多少份子錢,都要唱個明白。 “城南薛家糧行掌柜薛石,賀一千錢!” 交一千個銅錢的,這份子錢就算是比較高了,根據昨日打聽的情報,賀千錢的是有資格去內堂吃飯。 果然,那個糧行掌柜在大門口和幾個人寒暄一番,就徑直走入了府衙院內。 “鄭家鞋鋪掌柜鄭六,賀三百錢!” 這交了三百個銅錢的,沒有進內堂的資格,只是在門口寒暄兩句就被小廝安排在府衙外擺好的蒲團上坐下。 “陳家干果鋪掌柜王二,賀三百錢!” “鹵水坊掌柜孟盧,賀三百錢!” “李家造紙坊二公子李東,賀五百錢!” “城東荀家漁行掌柜荀世青,賀三百錢!” “張家面鋪張二麻,賀五百錢!”... ...... 交份子錢還在繼續,唱喏的聲音也一直沒有停止,易承聽了半晌,交三百錢的人是最多的,大概有四五十號人,還有一些交五百錢的,也有二三十號人,至于交一千錢的,從開始到現在,也不過九人。 易承觀察到,交三百錢的都坐在府衙外面,交五百錢就能進入府衙院中,想必就是在堂下吃飯,交千錢的應該就可以去內堂吃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