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半月后。 秦國,咸陽城西三十里,常平縣,易承受封之地。 綿延十里的田野上,種滿了小麥和粟米,青色的小麥已經有了泛黃的跡象,微風吹過,蕩起一陣陣綠色的麥浪,麥穗迎風招展,鋒利的麥芒在日光的照耀下露出些許金黃,經歷了抽穗開花之后,這些小麥現如今已到了最關鍵的灌漿期。 一上午巡視了一圈地頭,仔細地察看了一番地里小麥和粟米的長勢,易承這才心滿意足的回到自己在常平縣的府邸,說是府邸,其實也就是一處農家小院。 田里的小麥和粟米長勢很好,這些植物種子當初都是他在楚國篩選的一批良種,不僅個大飽滿,而且沒有被蟲蛀的痕跡。 易承雖然沒有研究過農業,可后世大德魯伊袁老的選種操作他還是略知一二,即便現在對于選種育種不能像后世那樣一下子對糧食產量產生突破性進展,不過易承最不缺的就是時間。 小麥,粟米,這些東西能不能雜交他不知道,但是該怎么選種他卻很清楚。 好的種子,只要一代一代堅持篩選孕育下去,農田的產量便會穩定提升。 關中的土地不適宜種植水稻,所以只能選擇先種植粟米和小麥看看情況,雖然手上還有一批水稻的良種,易承現在也沒辦法做雜交水稻的實驗。 不過雜交水稻實驗這個計劃是早就被易承寫進自己重生改造世界計劃表中,而且優先級很高。 作為對抗饑荒最有效的手段,大幅提高糧食作物產量是易承經過理性分析不輸于造紙術貢獻的一項偉大成就。 可惜玉米、土豆、紅薯這些高產作物現在還在南美洲,以這個時代的造船技術,根本沒有可能獲得這些植物的種子。 最快恐怕也要到隋唐時期,才會有那種能跨越大洋的艦隊出現。 關于海外尋種,目前易承能做的唯一努力,就是慫恿屈原建議楚懷王派遣一支遠征軍去往琉球島附近尋找一年兩熟的占城稻。 一邊海外尋種,一邊內地實驗,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雖然現在易承對于雜交水稻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科學領域還停留在腦海中的概念里,不過既然作為一名擁有無限壽命的穿越者,易承覺得總有一日,他也能效仿袁老,創造出較為高產的雜交水稻,讓中原之地的百姓免收饑荒之苦。 易承半躺在躺椅上,身后小婕和小婉兩人一人手持一扇團扇認真的扇著風,自家主人在外面忙了一上午,到了晌午總算是能歇息一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