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伊莎貝拉寫這份信的目的,是這個原因,確實是徐思靈沒想到的。 或者說不單徐思靈,就連約翰、菲兒、艾拉等人,他們同樣沒想到會和這有關。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徐思靈默認自己不會叛離菲兒,導致他根本沒往這方面去想。 而他身邊的人,同樣這么認為。 誰都知道徐思靈和菲兒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更別說徐思靈對菲兒的忠誠,天地可鑒,但凡徐思靈透露出自己能被別人撬動的跡象。 一堆人排著隊想敲菲兒的墻角。 可沒人這么做,或者說有人這么做,都失敗了。 約翰同樣不認為徐思靈會叛離菲兒,前面他拉攏徐思靈,嘴里那些糖衣炮彈,但是妻子博內強硬要求他說的。 打心底約翰就認為,徐思靈是個好騎士,好騎士以榮耀為精神信念,叛離自己的領主,根本不會出現在完美騎士身上。 所以看到那封信,約翰根本不會往拉攏的方向去想。 徐思靈此時,也是被博內這局外人一句話點醒。 按照博內的思路,伊莎貝拉的‘求救信’立馬就理所當然許多。 怪不得信里要如此親切拉關系,喊徐思靈為侄女婿。 原來是想挖法國、圣女的墻角。 約翰猶豫:“伊莎貝拉她,真不會遇到麻煩?她有沒有可能,真是在向徐求救?” 不是約翰喜歡質疑,而是他很難接受,一個先前支持腓力六世上位,怒壓兒子讓其放棄爭法國王位,忠誠的法國王室女人。 會在這個時候倒戈,選擇幫自己的兒子做事。 伊莎貝拉太像自己的父親,控制欲極強,對法國有著極大的信心。 在她攝政時期,她的行為和話,無一不證明在她心里,法國王室>兒子愛德華三世>英貴。 如果她不愛自己的兒子,在罷免英國國王的時候,伊莎貝拉完全有機會連兒子都一起罷免。 可如果伊莎貝拉愛自己的兒子,視兒子為一切,她在布蘭奇父親去世時,就該支持兒子去爭奪法國王位。 在很多人眼里,伊莎貝拉是矛盾的。 但在法國王室看來,伊莎貝拉并不矛盾。 卡佩王朝的人,尤其還是腓力四世的后代,都對法國正統抱有極大信心。 腓力四世時期,英格蘭揪著領子隨意揍,圣殿騎士團被他終結,圣教教廷更是成為他的走狗。 伊莎貝拉為了法國正統,打壓自己的兒子完全能理解。 但徐思靈知道 人總是會變的。 更別說一個母親。 博內思考了會搖頭:“我覺得不會。愛德華三世對伊莎貝拉不會太差,真的很差的話,很長一段時間她早該寫信給先王,而不是挑這個時候寫給思靈先生。” 約翰對此保持懷疑。 可徐思靈卻相信博內這個答案。 理由很簡單。 歷史上來看,伊莎貝拉很愛自己的兒子,同樣愛德華三世也很愛自己的母親。 英格蘭那個時期之所以變成如此模樣,都怪他的父親是個死男同。 愛德華三世在奪回權力,將伊莎貝拉從攝政位置上踹下來,處死伊莎貝拉的情人羅杰,卻沒動伊莎貝拉一根手指頭。 歷史的伊莎貝拉,在幾年后得到善終去世。 所以徐思靈很清楚,伊莎貝拉并沒有遭受愛德華三世的虐待囚禁,所以求救信在他眼里看來,無比搞笑。 只是當局者迷的徐思靈,沒反應到這信,其實是伊莎貝拉代表英格蘭,拉攏他。 博內看向徐思靈,笑著問:“相信思靈先生,早已有想法,你認為呢?” “我確實也不信,伊莎貝拉會受到愛德華三世的虐待。” 約翰抿嘴:“所以我現在要懷疑,伊莎貝拉叛國幫英格蘭,挖我法蘭西的人?” 博內無奈:“我的丈夫,伊莎貝拉從嫁去英格蘭那天開始,她就已經是英格蘭的人。若布蘭奇的父親沒死,或許這個說法就未必。可布蘭奇的父親不死你現在又怎么會是國王呢?” 家庭矛盾啊。 說來說去,英法百年戰爭,看起來就像家庭矛盾一樣。 徐思靈頓感無語。 “不過我現在更好奇.”博內捏著信,送回到徐思靈手中:“思靈先生是怎么考慮的。” 徐思靈沒立馬回答。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