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郭子亮是一個異常執著的人,當他決定要干某件事時,便不會輕易放棄。 于是經過再三打聽和詢問,還真讓他找到了解決方法。 那就是找人給自己投資。 自己沒錢不要緊,可以找那些有錢的人合作。 對方出錢自己出創意,掙的錢按比例分紅。 當然這種情況對方肯定要占大頭,自己分一小部分。 但沒關系,把投資的規模的對應增大就可以了。 于是他興致匆匆的寫了一份企業規劃書,對方占百分之六十,自己占百分之四十。 需要投資資金八千萬,再結合自己原老板的汽車零件生產廠規模,自己能賺的錢只多不少。 完美! 越看這個計劃他越滿意,花了五十塊錢,去打印店把這個計劃打了三十份,然后又花了三百塊錢寄給了三十家投資公司。 郭子亮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自己的計劃書大概率比不過那些大學生。 所以他采取的是漫天撒網政策。 一家看不上自己,兩家看不上自己,三十家總能有一兩家能看上自己吧? 自己這人不貪,只要能拿到其中一家的投資即可。 然而他郁悶的發現,自己郵寄的企業計劃書仿佛石沉大海,別說被人看中了,那是連個響都沒有。 不過郭子亮并未放棄,而且他變聰明了。 企業計劃書并不一定非要打成紙質文件,完全可以做成電子檔,發到那些投資公司的公共郵箱。 于是他又花了五十塊錢,找個人幫自己做了份電子文件。 不是他不愿意做,而是不會。 他不會打字,之前的計劃書是他自己手寫復印的,看起來有些亂。 他覺得自己的計劃沒被看中,這方面應該占了一部分原因。 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所以他專門找了一個在校大學生幫自己把文件重新整理了一下,最后做成了一個標準的pdf文件和一個ppt。 看著上面漂亮的文字和圖片,兩個字:完美! 于是他興致勃勃地再次投遞,一家兩家三家…… 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他一共投遞了上百家投資公司。 結果依舊如石沉大海,沒有半點消息。 不甘心之下,他親子跑到一家離自己最近的投資公司,開門見山說明來意。 然后獲得了對方老總的親自接待。 對方很熱情,對他的想法大加贊賞。 就在郭子亮以為,自己終于可以拿到投資時,對方問了他一句話: “你生產出來的汽車零件,目前和哪幾家車企達成了初步的戰略合作意向?” 郭子亮呆住了。 他開口表示目前還沒有合作,不過等零件生產出來,自己可以拿著零件去那些汽車生產廠,挨家挨戶的推銷。 然后他就看到了投資公司老板充滿譏諷的笑容。 不過對方并沒有生氣,而是問出了第二個問題:“你要生產的這種汽車零件附帶哪些技術專利?” 郭子亮又懵了。 生產汽車零件而已,只要有車床和原材料不就行了? 要什么技術專利? 接著對方又問出第三個問題:你開設的汽車零件生產廠,和其他汽車零件生產廠相比,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最后郭子亮被對方非常友好的請了出去。 他就算再傻,也明白自己已經不可能拿到對方的投資。 原因很簡單,他又花了一周時間,到處去聽和投資有關的課程。 聽了一周之后,郭子亮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有多大。 因為那些老師講的課,他大半都聽不懂。 尤其是數據分析這塊,什么kpi,ktt之類,完全就是在聽天書。 而在聽課的過程中,他還結識了好幾個人。 其中有名校博士大學生,有創業失敗的老板,還有某世界五百強的高管。 當然所謂的結識,主要是自己厚著臉皮過去硬蹭,對方對自己屬于那種愛搭不理的狀態。 不過臉皮厚也有臉皮厚的好處,憑借著厚臉皮,郭子亮終于意識到,投資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畢竟換位思考一下,你也可以理解。 如果自己手上有一個億,突然有人跑過來想讓自己給他投資,自己肯定要把對方的想法問清楚。 比如最關鍵的:你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 就算對方已經信誓旦旦的表示,和那些大型汽車廠達成了戰略合作。 自己都會將信將疑,擔心對方是不是騙自己,說不得還得去那些大廠核實求證一番。 哪怕真的確定雙方已經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依舊不怎么保險。 畢竟協議是可以撕毀的,到時東西真賣不出去,再后悔也已經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