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東漢醫圣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其中有數百方劑,不少都用到了人參,如小柴胡湯、理中湯(又名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四逆加人參湯等等,主要運用人參填補虧虛、損傷的津液,與后世使用人參明顯不同。 上黨參表面黃白色至灰黃色,根頭下致密的環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斷面裂隙較多,皮部灰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氣特殊,味微甜,以根條肥大、粗實、皮緊、橫紋多、甜菜味者為佳。 而遼東參則是外形似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橫環紋,根莖細長,蘆碗密集,須根稀疏,有明顯的疣狀突出,又叫珍珠點。皮細光滑,味甘微苦。 曹爽淡淡的道:“這都是吾的一點心意,而且這上黨、遼東本就是我魏地,拿出點當地的土特產給岳丈也還是能做到的。” 賀邵心中暗道,拿出上黨參還能理解做是曹爽對陛下這個岳父的一片孝心,可是拿出這遼東參可就是不懷好意了, 就相當于是把陛下這些年對遼東的執著,可是又一直失利的事情拿出來鞭尸,這不是就想自家岳丈身體不安康嘛。 孫權與遼東的“孽緣”開始于建安年間,從建安年間到青龍四年(公元236年),孫權先后六次向遼東地區派出使節通好,稱得上十分積極,如此積極,一是為了地盤,二也是為了戰馬。 然而,孫權雖然極為熱心地與遼東修好,但公孫家族卻不怎么領情。 孫權第一次派使節前往遼東時,當時公孫家族還是公孫淵的父親公孫康掌權。 公孫康為了向魏國示好,很利索地將使節給砍了,孫權的熱臉結結實實地貼上了冷屁股。 使節被殺,孫權自然十分生氣。但奇怪的是,幾年之后,孫權好像完全忘了這回事,又開始接二連三地派人出使遼東。 孫權的熱心,卻苦了這些使節們,不僅要忍受海路顛簸之苦,還隨時有著掉腦袋的風險。 青龍元年十二月,孫權第四次派大臣出使公孫氏,為首的使臣有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等高級官員,帶領著上萬人的隊伍以及要賜予公孫淵的九錫儀仗,還有無數的金銀和貨物,可謂規模空前。 但當使節團好不容易抵達遼東后,之前表現的十分恭順的公孫淵在魏國的壓力之下,突然翻臉,派大軍將東吳使節團包了餃子,只有秦旦等寥寥幾位使臣僥幸逃到了高句麗,九死一生地回到了東吳。 公孫淵將孫權派遣來的使節張彌、許晏二人斬首,并送往洛陽。公孫淵因此被曹魏封為大司馬、樂浪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