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吹肝是白族的獨有食物,將新鮮豬肝吹脹,抹上食鹽晾曬風干,吃的時候直接切片,拌上調料涼吃。 生皮就是生豬皮,用火烤去豬毛,還要將皮烤熟,然后刮去表面黑色洗干凈,切成絲,拌著吃。 林奇野試吃了下,說實話口感還行,就是這種特色食物感覺有點怪怪的。 但這些都不是他們準備的主菜,真正的燒烤主角還在湖里。 遠處的湖面開來三艘木船。 等木船靠岸,他們邀請林奇野和田妮娜上船參與捕魚。 盛情難卻,再加上確實好奇,兩位坐上了搖搖晃晃的木船。 木船尾部有木漿,白族青年詢問兩位要不要劃船玩。 林奇野搖頭,田妮娜蠻有興致的坐過去,用力拉動木漿。 可惜完全掌握不了要領,木船在原地打轉,惹得一陣哄笑。 放棄了繼續劃船打算的田妮娜坐回原位,選擇全程旁觀這種特殊的打漁過程。 他們不用漁網魚鉤,而是每條船都帶著一條魚鷹,也叫作鸕鶿。 當主人判斷附近水域有魚群后,便會取下魚鷹的嘴套,讓其下水。 魚鷹一到水中,變成了王者,敏捷地潛入水下,轉圈,迅游,基本上每次都能有所捕獲。 而這時,口里叼著大魚的魚鷹會浮出水面,主動向船邊游去,主人也會將網兜伸過去,趁著魚鷹站在網兜上時,將其嘴上叼著的魚獲取下丟入網兜中。 林奇野這條船的魚鷹個子最大,捕魚速度也最快,捕獲的魚也是最大的。 在人與魚鷹的配合下,不用多久便有了一簍魚,白族青年也不貪多,調轉船頭開了回來。 等船靠岸,田妮娜迫不及待上岸,卻又很關心那一簍魚獲。 期待的問道:“這都是些什么魚啊?” 青年將魚獲倒進裝著水的水盆里,撥弄著魚身出聲介紹道:“鯽魚多,也有鯉魚,咦,運氣不錯,逮到一條弓魚,這種魚可好吃了,就是數量太少,很難捉到。” 所謂弓魚,又叫貢魚,早在唐朝時期,南詔國就將這種魚進貢長安。 是洱海的特產經濟魚類。 但隨著工業化捕魚的增多,弓魚數量急劇減少,現在卻變成了少見的魚類。 這邊聊著天,另外兩條船也回來了。 他們開始處理魚獲,將各種魚刨開取出內臟,然后刮去鱗片,用短刀在魚身上劃出花刀,然后腌制入味。 然后取來長條石板,架在火堆上,等石板加熱倒上油,開始煎烤。 等兩面焦黃,撒上花椒鹽,辣椒面,蔥花,鹽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