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藍玉案過后,淮西勛貴幾乎一掃而空,朝堂之上功臣也大多被屠戮干凈,這意味著朱允炆能絕對安穩的坐穩這太子之位。 不久,劉三吾被召還朝廷,官復原職,直到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 不論趙勉坐贓而死,還是劉三吾被輕拿輕放,又或者藍玉案的爆發,這背后的實質,都是關于權力的爭奪。 淮西勛貴的驕橫引起了朱元璋對于皇權的擔憂,再加之朱允炆完全無法掌控淮西勛貴,出于對皇權穩固的需要,朱元璋大肆屠戮株連達一萬五千多人。 相較于喜歡在墳頭蹦迪的淮西勛貴們,文官們的手段更為溫和,只是輕微的試探,意圖測試出朱元璋的底線。 奈何朱元璋向來喜歡用屠刀說話,盡管出于維護朱允炆地位的需要,暫且做出了讓步,但之后朝堂之上無人能夠威脅朱允炆的地位之時,他也讓文官們知曉,什么叫做人老刀不老。 明初皇權、勛貴、文官三者的斗爭,勛貴集團最早出局,自此在朝堂之上力量大減,只剩下極小一部分茍延殘喘,從此失去了與文官對抗的力量。 原本照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再加之朱允炆對文官的信任,朝堂很快就可以成為文官的天下。 奈何,建文聯合文官,執政不到四年時間,靖難之役來了…… 自此,新的靖難勛貴出現,文武勢力再度維持了微妙的平衡。 直到戰神降世,親征漠北,徹底消滅勛貴集團…… 但如今不同,朱元璋被大修魂穿,朱棣被立為太子,未來之事已經和原有軌跡完全不同,事態如何發展,還未可知。 這改變歷史的節口,朱元璋卻并不著急,甚至于連太多的情緒波動也沒有。 說到底,他并非原來那個朱元璋,盡管他本身也很厭惡這種行為,但與之經歷相比,這凡人的貪欲,倒顯得有那么幾分清澈的愚蠢來。 詹徽所言按律當斬,實在是最便宜的方式,朱元璋還未開口,朱棣便憤恨的建議道:“父皇,兒臣以為,像趙勉這種巨貪大惡,應當嚴懲,以儆效尤!更何況此事絕非趙勉一人之力所能為,其背后肯定有更為龐大的利益鏈條,從京城到地方,涉事官員皆是一丘之貉,應當殺之,以正官風。” 詹徽沒敢說話,唯恐刺激到了朱元璋,真要按朱棣所說的去辦,那不啻于又是一樁大案。 到時候死的人遠不止現在所想這些,朝野動蕩,絕非好事,但詹徽不敢勸說,唯恐惹禍上身。 “棣兒,此事交給你去辦,會同督察院、大理寺、錦衣衛、六科共同辦理,不可放過一人,也不能誤傷一人。” “兒臣領旨!” 朱棣有些興奮,跪下領旨謝恩,詹徽只看了一眼,便覺得又一把新的屠刀在閃閃發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