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等到收割日來臨,身為農場總經理的趙志誠,也讓人通知每年都會臨時邀請的村民。看到陸續趕來的村民,農場上下都顯得非常高興。 因為這樣的大場面,農場每年也只能看到一次。即便在農場療養的蘇義凱跟洪正東,兩人也饒有興趣站在田坎上,親眼看著如此豐收的場面。 “或許就是因為,農場始終堅持手工栽種跟收割,還有山河所說的綠色施肥模式,才能種出品質如此之高的優質大米。換做其它農場,怕是都采取收割機作業了。” “嗯!不過我覺得,這場收割的場面,確實讓人覺得很壯觀。” “是啊!上百人同時揮動鐮刀收割水稻,這場面多少年沒看過了。” 對兩人而言,他們早年都在內地生活過,直到后來才遷居香城。可即便他們少時,依然很少看到這樣的集體勞動。現如今,這樣的場面國內都很難看到。 等到最早收割的一畝水稻,經過仔細篩選后,趙志誠很是高興的道:“牧少,今年每畝產量有望達到六百斤。跟去年相比,每畝產量增加上百斤啊!” “不錯!看來我們優中選優的選種辦法,多少還是有效果。但相比雜交水稻的畝產量,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過,不著急,保質保量穩步提升就行。” “嗯!雜交水稻的產量確實比我們的要高,但品質肯定不如我們種的。” 說出這話的趙志誠,絲毫沒覺得自已在吹牛。而農場的職工,更是對此深信不疑。只可惜,周圍的老百姓,如今也開始種植雜交水稻。 唯有馬蹄嶺農場,一直堅持內部選種,內部培育秧苗的方式進行種植。雖然之前有人提議,是不是可以換種一下雜交水稻,但最后都被牧山河拒絕。 在他看來,越古老的種子,越代表歷史跟營養價值。古人傳承至今,說明這些種子本身就經歷了層層篩選。有山神空間,他同樣可以做相應的自我培育。 即便培育出來的優質種子,依然無法適應外面的田地,可至少能保證農場種植的水稻,品質一如既往。為了增加產量放棄自我優勢,多少有些不明智。 等到上午收割結束,被招募的臨時工們,也紛紛洗手走進食堂排隊打飯。看到每位村民,都在飯盆上打滿滿的米飯,牧山河跟農場職工也沒阻攔。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