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由校朗聲道:“升袁應泰為宣府巡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人沒打過仗,但是清廉又寬厚,去宣府是可以的。” 他對兵部尚書黃嘉善又補充一句:“至于反叛一事,本監國就不信,不欠餉、不裁撤、不禍害,正常九邊將士會造反。” 大明的九邊將士最后確實反了。 除了喂不飽、白眼狼一般的后期遼鎮,其他哪個鎮的邊軍,不是到了最后又欠餉、又裁撤、又禍害疲于奔命還重重追責,最后他們才不得不反? 像那種從甘肅幾千里來京師勤王,不給吃喝、不給餉銀,還朝令夕改,最后要追責殺人。 他們才當逃兵,當了流賊。 朱由校不會讓這個局面發生。 這個袁應泰只要別去打仗,也是不會造成這些局面的,比東林黨中許多人要強上不少。 黃嘉善等人知道了,方從哲、韓爌兩位內閣大學士也支持這個認命。 “終于啊……”朱由校內心感嘆:“終于對遼東做了調整。調走一個袁應泰,能救幾萬強軍和幾十萬遼東百姓的命。” 其實朱由校心里早就知道袁應泰反不了。 這人是個東林外圍,或者說只是被東林拉攏加入的成員。 他人也不傻,治理黃河、遼東搞運輸都很能干,跟清談的那波言官不是一路人。 此人官場混得還可以,稍微聰明點就會和東林悄悄劃清界限。 再說了,就算他人犟得不行,非要支持東林,宣府鎮也不可能有人支持他。 因為宣府鎮有可能反叛的人,這次已經都跟著張經世入京了。 剩下的反而大多沒有異心。 所以朱由校不怕,才大膽地用人不疑。 方從哲、黃嘉善沒看出來這一點,刑部尚書黃克纘卻看懂了。 他懂軍事也懂官場,看到太子這個手筆感觸很深。 “厲害,太子真的好厲害。不僅叛軍謀逆絕不是太子對手,整個官場大局也一定能被他掌控好。” 他都七十歲了,才不會想著什么文官跟皇帝制衡,倒是更在意自己能不能好好做點成績光榮致仕、能不能讓家里后輩和學生混得好些。 目前來看,很明顯跟著太子監國,這些都會有的。 戶部尚書李汝華也是差不多想法。 作為戶部尚書多年,他知道大明物產是在增加的,銀子也是有的,但是朝廷官員互相內斗不做事,誰能專心貫徹官員考評、土地丈量和催收銀子呢? 快來一位掌控得住局勢的能干明君吧,少一點內斗和內耗吧。 這么多年朝廷內耗,這批萬歷時期頂在崗位上,讓局勢不亂的老臣,內心都有這個共同想法。 朱由校也知道大家在期待這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