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239章 白銀隨機召喚-《漢末召喚之無敵天下》


    第(2/3)頁

    到了深夜,眾人回歸自己家里面準備休息時,王羽也準備開啟了自己的召喚,畢竟那些召喚卡也得隔一段時間使用!

    “統子,使用白銀隨機召喚卡進行召喚!”王羽對系統下達召喚指示道!

    【好的,宿主使用白銀隨機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開始……】

    【叮咚,召喚第一人,安史之亂,史思明,統帥:99;】

    對于“安史之亂”,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相對于家喻戶曉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確實低得多。

    這主要源于兩個原因:

    其一,就是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沒什么區別;

    人們真正記得的只有第一名,安祿山就是這場浩劫的發起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只是亦步亦趨的尾隨者。

    其二,安祿山的人生更富戲劇性、反差更大:

    出身最底層的雜胡,卻能實現草根逆襲,在當時世界的最強帝國身兼三大節度使、進封東平郡王;

    這樣的人生贏家,其后竟悍然造反、殘害自己所服務的政權,整個履歷充滿了話題性,更別提他跟楊貴妃之間的花邊新聞。

    相比之下,史思明更像是安祿山的影子,他們的人生軌跡幾乎完全相同:出身類似、經歷吻合、性格接近,連人生的結局也基本一模一樣。

    其實這安史叛亂中,安祿山只是起了一個帶頭作用,如果不是唐玄宗的迷之操作,比如斬殺大將高仙芝,催促哥舒翰出潼關決戰,安祿山只有失敗的下場!

    只是,因為唐玄宗晚年的迷之操作,使得長安失守,安史之亂的危害這才慢慢散發出來,而這一切就是史思明的杰作。

    可以,在對后世帶來的影響上,史思明甚至猶有過之。

    據歷史記載,此人驍勇善戰,在鄴城之戰中,他僅用五萬軍隊擊破了唐朝的六十萬大軍

    之后,史思明殺死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自立為帝,繼續向南進軍,將戰火燒到了河南境內,與李光弼在河陽展開激戰,雙方互有勝負,他甚至一度取得勝利。

    只可惜,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在同時代中,他遇到了穩如老狗的郭子儀,以及然克星李光弼!

    但不管這么,史思明與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自此興盛一時的李唐王朝,逐步沒落。

    雖然安祿山、史思明只折騰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動蕩,千萬生命死于軍亂。

    與之而來的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在《弇州崇論》中曾對史思明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評價:“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

    由此可見,安祿山只是一個叛亂的帶頭大哥罷了,真正對唐朝造成衰湍罪魁禍首是史思明,只是安祿山鋒芒太盛,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而已。

    試想,以史思明那強大的軍事能力,如果安史之亂一開始就是他來進行指揮,那唐朝的危機恐怕會更深,破壞力將會更大。

    如果他沒有被兒子所殺,那么唐朝恐怕還需要幾年時間,那以后的處境也會變得更尷尬了。

    《劍橋中國隋唐史》: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后,就證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事實是史思明被兒子干掉了。

    而且,史思明這個人,實在是野心太大了,王羽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不該留他。

    他只能看看其他的幾人,有沒有能力超過史思明的存在!

    【叮咚,召喚第二人,隋朝名將,劉方,統帥:95;】

    劉方,隋朝時期名將,東魏殷州刺史劉豐之子,秉性剛烈,果決勇敢。

    北周時期,起家承御上士,屢建功勛,遷上儀同三司,并參與平定蜀國公尉遲迥叛亂,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陰縣公。

    隋朝開皇三年,隨從衛王楊爽出征突厥,大破沙缽略可汗于白道,進位大將軍、此后先后歷任甘、瓜二州刺史,不過尚未出名。

    仁壽二年,交趾俚人首領李佛子叛亂,占據了越王故城,并派其侄子據龍編城,別帥李普鼎據烏延城。

    左仆射楊素知劉方,有將帥之才,在司徒楊素的推薦下,隋文帝詔命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率27營隋軍前去平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