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戰過后,薛仁貴受到唐太宗李世民拔擢,賜他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并升其為游擊將軍、云泉府果毅。 在大唐軍隊回師途中,李世民甚至對薛仁貴說:“朕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朕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得上你的,朕不高興于得到遼東,高興得到你啊。” 由此足可見,李世民對薛仁貴的看重。 而薛仁貴也不負,李世民對他的期望,自此之后,薛仁貴為大唐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 更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 只是大非川一戰,一代戰神落下神壇,薛仁貴也因為大敗被削職為民。 不過大非川之戰,非薛仁貴之罪,完全就是郭待封不滿居于薛仁貴之下,在后面拖后腿所致,如若不然,勝負未知。 而且,大非川慘敗,遠遠沒有達到喪師10余萬的地步,試想,如果薛仁貴真的全軍覆沒,吐蕃肯定會直接殺了薛仁貴,絕不可能放他返回大唐。 可事實結果是,薛仁貴和副將阿史那道真等幾人卻平安歸來,出現這種情況,正是因為薛仁貴還留有一部分未被吐蕃消滅的軍隊,才能“約和而還”。 在和吐蕃議和之后,薛仁貴將唐朝大軍從高原上帶了回來。 這次戰爭,雖然是薛仁貴人生當中,唯一的一次敗仗,但在這種極端惡劣的情況下,薛仁貴依然能夠保住唐軍主力,已經足以證明他的能力了。 當后人之人,回顧薛仁貴這充滿傳奇的一生,不難發現:歷史上真實的薛仁貴,確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猛人。 他既能上陣殺敵,亂軍之中去上將首級,也能運籌帷幄,在后方指揮大軍進行征戰,還能夠執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 可以說,這樣的文武雙全,智勇兼備之人,放眼整個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中,也是寥寥無幾的。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演義小說當中的薛仁貴形象,其實也不算太夸張,甚至對薛仁貴還有些低估了。 因為在演義小說當中,薛仁貴之所以有這樣過人的武藝,而且熟讀兵法,是因為他曾追隨大唐名將李靖學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