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隨后皇甫長允將可能和佛門的緣分拋在一邊不再去多想,反正也只是一點小緣分。 本慧方丈說道:“既然公子知道佛門起源的典故,那么老衲給公子講講我佛門大興和佛門道劫的典故吧。” 看來本慧方丈準備的還真充分,一定要給皇甫長允講講他們佛門的典故才肯罷休。 皇甫長允覺得這佛門業(yè)務做得太好了,給他誦經(jīng)祈福了還帶捆綁推銷的,恐怕是想把他也發(fā)展成為佛門的信徒。 佛門這是沒緣分也要創(chuàng)造緣分。 “公子可知,我佛門為何如此昌盛?”本慧方丈緩緩的拋出一個問題。 唉,這是沒完沒了了。 皇甫長允一本正經(jīng)的說道:“方丈大師,佛門和本公子沒有一點關系,本公子也不關心佛門為何如此昌盛。” 簡而言之,關本公子屁事。 “呃~” 本慧方丈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貌似公子允說得對。 不過本慧方丈這問題言下之意就是邀請皇甫長允坐而論道,常理來說諸子百家影響下的士族子弟非常喜歡辯論。 哪里會想到公子允是個異類。 皇甫長允繼續(xù)說道:“既然大師問到佛門為何興。” “本公子竊以為,原因只有一個。” “這世間不管貧富貴賤之人都需要給‘心’找到家園和食物。” “佛門有他人沒有的精神世界,有他人沒有的心靈糧食。” “故而佛門興盛。” 說這話也是皇甫長允閑來無事研究過的。 在這異世的諸子百家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始終沒有給世人解決形而上學的問題。 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是,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靈魂是否存在,個人意志等等 道家最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但道家講究清靜無為,先度自身再度世人。大部分道家之人隱世不出,修自己的道,追求長生之術。 世間凡人哪敢想什么長生,這輩子過好了再想想來世還差不多。 本來就過于深奧的道家學說,更無法普及世人。 儒家就更不用說了,直接不談這個問題。儒家學派太過世俗了,只討論怎么好好活在當下的事情。 其實在這異世之中也只有佛門,他給出了一個理論上比較完整的可想象的世界,算是解決了形而上學問題的。 如此說來佛門興盛無不道理。 本慧方丈等佛門普照寺僧眾都睜開眼睛,對皇甫長允提出的什么家園什么糧食的言論覺得頗為新穎。 皇甫長允繼續(xù)說道:“剛才本慧方丈說什么佛劫,本公子以為佛門也只有一劫。” “佛門興盛,擴張廟宇,收納僧侶,聚集民脂民膏,不交稅不勞役。” “這就是佛門的劫數(shù)。” 皇甫長允以后也不會和佛門打什么交道,索性說出了佛門興衰的原因,這個結論在異世也不知道有多少準確性。 “這就是本公子的一些淺見。” “不知方丈大師還有什么典故要講?” 皇甫長允索性一口氣講完,反正這些都是通俗易懂的結論,沒有什么地方需要辯論的,想必佛門再也不想和他搞什么坐而論道了。 “阿彌陀佛。” 本善大師說道:“貧僧沒有其他佛門典故要講了。” 公子允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他不想再多說什么,普照寺眾僧當然也不會強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