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那些想買書的人,只能全部回來大明書屋。 書屋的客流量不僅回歸,還比以前多了許多。 朱炫和朱松,把張武喊來大明書屋,把報紙的操作,詳細地和張武了。 張武明白該怎么做,趕緊回去安排。 “允炫,我們應的書屋,能發行報紙,如果把書屋開到其他地方,能不能也發行?”朱松問道。 這個問題,朱炫認為問得很好,結果是否定的,搖頭道:“不行!” 原因很簡單,大明的消息流通性很差,消息傳遞渠道,只能是人力。 如果有一個電報,方便把各種消息,訊息間傳到其他書屋的分部,他一定會在其他分部也發行報紙,但現在還沒有這個技術。 朱炫解釋道:“我們要把錦衣衛的各種消息,送去其他書屋分部,根本做不到有效傳達,報紙是一發行一期,我們也沒有那么多人,每去給其他分部傳消息,最多只能傳遞到應治下各縣。” 朱松認為有道理,道:“所以其他分部,只能賣書,我們報紙連載的書,連載完了一冊,就整理好送去其他分部印刷出售?” 朱炫點頭道:“目前只能這樣。” 如果以后能折騰出無線電,或者電報等東西,才能進行其他發展。 朱松懂了,就按照這個模式去做。 “另外,只有侯顯寫書,會顯得很單調。” 朱炫又道。 朱松問道:“允炫是想,找其他書生回來寫書?” 朱炫道:“沒錯,二十叔可以放出消息,我們大明書屋,招收能寫故事書的作者,連載期間,保底每個月五十兩銀子。” “符合我們要求的故事書,會印刷到報紙上。” “我會讓他們的故事,分別占據獨立版面,分開銷售,讀者想買哪個版面的故事,付錢即可,再根據銷量來算這本書的收益。” “如果這本書一個月銷量,超過五十兩的保底,就給超出保底的錢,連續三個月沒辦法超出保底,這本書就不用再寫下去。” 聽了報紙的運作方式,朱松思考片刻,贊嘆道:“這樣做很好,但是怎么投稿?” “就投到我們書屋總部,先寫一萬字投來審閱,同時附帶上聯系方式等。” “我們審閱一遍,覺得這本書可以了,就和那個作者簽約。” “但是誰能審稿?誰可以當我們的主編?” 朱炫一時間想不到,誰可以做這件事。 他和朱松,肯定沒時間做。 負責審稿這個人,需要會寫,懂得判斷什么能成為爆款,簡單來就是了解市場,知道讀者喜歡看什么,不喜歡看什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