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城里出發(fā)到會龍鎮(zhèn)有幾十里,而會龍鎮(zhèn)到張家灣還有十幾里,走得快的話中午就能到趕到會龍鎮(zhèn)上,下午就能到張家灣。 滑桿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不然就只有走路。 一路上大家都沉默。 鄉(xiāng)下的路也不寬,也就一米多點,滑桿不能并排前行,坐在滑桿上一前一后的也不方便交談呀。 路上偶爾看到有滑桿經(jīng)過,大多數(shù)還是徒步前行的人,或挑著擔子或背著竹簍。 這些人不是單獨出行,而是結隊出行的,這些人就是挑夫,背夫,專門吃這碗飯的苦力。 他們的擔子上和背簍里都是沉重的貨物。 民國時期的四川由于交通不便,別說沒有公路,沒有汽車,連馬車牛車都沒得,出門都是靠走路,很多地方都是爬坡上坎的,就需要用到挑夫、背夫來當搬運工運輸貨物。尤其是在川南一帶,那里是四川重要的產(chǎn)鹽區(qū)。很多時候,從自貢的富榮鹽場生產(chǎn)出來的鹽,要用背鹽的民工一路從鹽場背到富順縣的趙化鎮(zhèn),在這里上船順沱江而下,運往下游的瀘州、重慶以及貴州等地。背鹽是個辛苦活兒,每人背上都是三四百斤沉甸甸的鹽袋,有的背夫甚至能背五六百斤。 寧城也有鹽場,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是也有不少挑夫背夫?qū)iT干著運鹽的活。 而寧城的一些商家大戶自己還專門養(yǎng)個挑夫隊來負責販運貨物。 吳家生意做得大,就專門養(yǎng)著一個挑夫隊,從寧城到省城之間來回挑運貨物,把寧城的棉紗生絲土特產(chǎn)挑到省城,也從省城挑回需要的日用百貨洋玩意。 所以吳希澤對挑夫并不陌生。 他們?nèi)ナ〕巧蠈W,放假從省城回來,都是跟著挑夫隊走的。 除了大戶商家養(yǎng)著專門的挑夫隊,寧城也有不少閑散的挑夫,他們一般聚在四個城門口攬活,遠近不論,有誰需要,就去城門口喊一聲,說好價錢,就跟著雇主出門,近的一兩天,走得遠的十天半月回來也是常事。 張家沒有自己的挑夫隊,需要的時候都是到城門口去喊,他家也就是需要運糧的時候才需要人,專門養(yǎng)個挑夫隊不劃算,張萬春這個地主老爺可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像吳家做的生意大,省城,重慶和周邊城市都有生意往來,隨時需要人手。有時自家挑夫隊忙不過來,也還需要臨時喊挑夫,所以挑夫是很常見的。 這些挑夫帶著草帽,打著赤膊,皮膚曬得黝黑發(fā)亮,褲腳高高挽到膝蓋上面,腰上纏著麻繩和汗巾,穿草鞋或打赤腳走在土路上依舊健步如飛…… 挑夫們停在路邊讓滑桿過去。 汗水從臉上滑落,又順著胸膛和脊背流到腰上的麻繩和汗巾上,他們的表情是麻木的,甚至有些呆滯地看著滑桿上的老爺太太少爺小姐。 等滑桿過去了,他們挑著擔背著背簍又繼續(xù)前進,重復著枯燥而又沉重的行程和生活。 看著這些佝僂著背的人,吳希澤有些不自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