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箬竹葉,生長于氣候偏熱的南方,而且當地人喜歡用它來包一種龍國的傳統食物。” 看到這一幕,不少學生眼巴巴的問了一句。 “那是什么啊,媽!” “箬竹葉啊,包粽子用的!” 包粽子? 得到答案的不少年輕人,已經在貼吧上做科普了。 “不對啊!咱們包粽子不是用的箬竹葉!用的玉米葉啊!這節目咋瞎說!” “扯淡,我們用的都是蘆葦葉!” “竹葉加一!” 一開播,收視率就到了20.3%! 經過了幾期的沉淀,節目變得多元化,受眾更多。 再加上這兩期有央臺的資源,制作也更為精良。 網絡上開始討論了起來。 有的人爭辯半天,看支持對方的人多,回身問了問家里的老人。 不少人跟著參與了爭辯。 這個年代科普短視頻沒有。 百度百科也還沒有——這是2006年的事情。 只能靠著網絡搜索一些答案。 博客中,甚至不少開通了博客的名人,都發文了。 “我從小到大,吃的都是竹葉粽子,難道你們不是?” “嘿,總導演是誰啊?蘇毅導演!那可是京城人!京城人吃粽子,誰家不用葦葉?那叫一個地道!” “樓上的,總導演蘇毅是首都人,然后播放箬竹葉的生長環境?” 一開播,爭議就很多。 蘇毅看著貼吧、論壇以及博客。 心中一樂。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旁邊的老王都面露不解。 但是卻沒有問。 節目是錄播,自然不會受到影響。 “當地人用箬竹葉子包粽子,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 節目中給出了這樣一句話。 聽到這個說法后,不少人坐不住了。 “三千年?之前不是說那是棒子國的節日么?” “是啊,三千年前,是不是還沒有棒子呢?” “估計就算是有也是剛成立。嘖嘖,還真是厲害啊,剛有自己的文化,就過端午節了!” 不少人在網上吐槽,但也有堅定的守護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