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百一十六章 道家千年-《青衫無墨》


    第(1/3)頁

    遠古黃帝至周,上下兩千年,道家之學綿綿磅礴,其源于黃帝征戰天下,起于伊尹輔商滅夏,長于姜尚興周滅商,見于辛甲虞人之箴,成于老子過關入秦。

    單氏取周,老子西出函谷關,古道即衰,裂為百家,各樹一幟,名家、陰陽家得道家之玄虛,儒家得道家之人生實踐,法家得道家之刻忍,兵家、縱橫家得道家之陰謀,墨家得道家之慈檢,農家得道家之齊萬物平貴賤,小說家得道家之寓言。其中,儒家承道家之篤實,以六藝普教人民,漸成其大。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有言: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中原百家爭鳴,群星璀璨,圣人輩出,后來黃老力壓百家,風頭之盛,一時無兩。《漢書·藝文志序》載:“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峰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此時,哲學由心學取代神學,支配了以后兩千多年的思想格局及流變。《莊子·天下篇》把當時的學者概括為八家,除陰陽、儒、墨、名外,其余皆屬道家。《荀子·解蔽》和《尸子·廣澤》各列六家,其中道家均占一半。《呂氏春秋·不二》所列十家,道家占五家。

    但有陽必有陰,有正必有反,《漢書·藝文志》言:“凡諸子百八十九家”,《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有上千家。眾人各執一詞,異端盡出,爭鳴不休,相互詰難,文人的劣根性暴露無遺。莊子在《莊子·天下》中感慨:“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元光元年,在董仲舒的提議下,漢武帝劉徹推明孔氏、表章六經、抑黜百家,重點針對的便是墨家、縱橫家與道家。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歪曲儒家,又不顧老子之言“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扭曲莊子的“天人合一”,吸收陰陽家的五行天命說,提出“天人感應”之說,打壓道家,導致了兩漢的讖緯之風極度盛行。雖說董仲舒標榜經學,但其《離合根》、《立元神》、《保位權》三篇所言致治之本,仍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春秋繁露》仍以黃老之說為根本。

    自董仲舒后,正統儒家幾乎絕跡,新儒家大行其道,道家在多方壓迫下退居二線。道家地位的改變使道家異端思想漸漸出現,被不軌之人利用,為道教的出現埋下禍根。

    雖說道家隱而不彰,但歷史上每次撥亂反正,都少不了道家的身影。不過由于歷代史官,除了司馬遷屬道家之外,其余均屬儒家,青史背后的道家人士多不為世人所知。

    魏晉時期,學者對儒家絕望,改向道家,玄學復興。儒者惡意篡改刪減《老子》、《莊子》,使原本簡明易懂的語句,變的晦澀難懂,還參雜了儒家的天鬼說、寡言說、退讓說、廢武說、濟貧說、譏俗說,主張適性逍遙,指責老子不如圣人,扭曲莊子的逍遙論。棄儒求道的文人墨客手把塵尾,清談玄理,污引老莊,強為放達,逃避現實,毫無益處,與黃老道家背道而馳。黃老道家徹底滅絕。

    諸葛淵言簡意賅,將道家由生自滅盡數講述。趙謙如醍醐灌頂,喃喃道:“原來如此。”

    諸葛淵從懷中掏出一本薄書,遞給諸葛清嵐道:“這本書,你和趙謙要多加研讀。”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市| 贵州省| 苏尼特右旗| 北海市| 遂昌县| 安龙县| 台中县| 北宁市| 绥宁县| 孟州市| 沾化县| 杭锦旗| 兴和县| 基隆市| 清水县| 米易县| 桓台县| 屏东县| 铜川市| 铜梁县| 肥城市| 广丰县| 隆安县| 新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福建省| 宁阳县| 大同县| 邵阳县| 永德县| 来安县| 隆德县| 兴宁市| 沈阳市| 潍坊市| 开远市| 镇远县| 澄江县| 涞源县| 上犹县| 盐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