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7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重生大唐做可汗》

    “馬車?不行不行,連四輪馬車都不是的馬車在雪原上拉貨那不是開玩笑嘛?指望著人挑肩扛,更不行了,要是被回紇還有突厥人發現追上來,那就麻煩了!那該咋辦啊?”李路陷入了沉思,當他看到正在沒心沒肺的趴在滑雪板上任由大人拖著走的時候,他心里有了一絲想法,“對,就是他,老子的童年就是在它上面度過的!!!”

    李路上輩子是地道的東北人,他的童年都是在鄉下度過的,盡管他流落到了這個時空,但是他兒時的記憶依然是那么的清晰,他心里念叨的那個東西名叫爬犁,他小時候的冬天可以說就是爬犁上度過的。

    李路前世的老家在東北黑省的黑龍江江畔,比他現在呆的西陵城還要靠北一點,那里和這里差不多,都是從冬到春,那雪啊跟永遠不化似的。入冬以后,從第一場小雪開始,下一層又一層,有的像絨毛式的雪花籟籟落下;有的像絨球式的雪花串串飛下;有的像鵝毛似的雪花滾滾傾下。真是銀練飄舞,玉樹瓊花,別有洞天;真是無邊的冰雪世界,群山峻嶺,千里原野,白樺林間,小小村落,都蓋著皚皚的白雪,到處都是雪鄉、雪村、雪谷,那童年、童景、童趣一幕幕地蕩漾著,在李路的記憶里,是那么的鮮活……

    回憶起來自己上輩子的童年,李路忍不住哼起了那首入耳即醉的《我愛你,塞北的雪》,自己也忍不住想起了前世小時候臥雪爬犁的樁樁往事。他大小就喜歡坐雪爬犁,就愛玩雪爬犁。許多童年的一些趣事已經淡忘,唯獨雪爬犁給他的印象是記憶猶新的,那是一段色彩炫麗令人神往激情無限的時光。

    李路前世的家鄉地處北大荒林海雪原腹地,與俄羅斯隔江接壤的邊境線上。東北有一民謠:“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煙“。這里冬季漫長,嘎嘎的冷,零下二三十度,降雪頻繁,天無三日晴,深深的積雪,正是雪爬犁用武之地。在這里居住的各族人們都與爬犁有著特殊的情緣,素有“東北爬犁,冰雪之舟“的說法。

    爬犁在翻山越嶺,穿林子,跑江套,出行、狩獵、載物中都比牛馬車方便,每天可行二百余里。有一句民諺不是說過:“烏蘇里,兩大怪,汽車沒有爬犁快,裝水用麻袋”,這就是指雪爬犁。民間稱爬犁是陸地上的船,冰上的車,與那些現代交通工具相比,速度和載重也是不遑多讓。

    要是喜歡老電影的人一定對雪爬犁并不陌生,在老電影《暴風驟雨》中看到于洋扮演的農村土改工作隊肖隊長,帶領工作隊員坐在馬爬犁上,駛進東北解放區元茂屯的橋段。或者是在另一部老電影《林海雪原》中,一開場就是***哼著小曲趕著馬爬犁出現在觀眾的視線之中,還有那抗聯戰士駕著馬爬犁,疾騁在林海雪原上的戰斗場景,就是史詩級鴻篇巨制的戰爭電影《大決戰之平津戰役》里支前民工為支援天津前線使用爬犁運輸彈藥的鏡頭。

    這些北國風光就是塞北邊城冬天里的一首田園詩,一幅風俗畫,寫不夠,畫不夠,看不夠。一個小小的雪爬犁為東北百姓們度過了一個個漫長的冬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爬犁的名稱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稱呼,又稱扒犁、扒桿、拖拉、雪橇,滿語稱“法喇”,遠處看似車,近處瞅似船。爬犁按牽引動力可分為人力爬犁,畜力爬犁和電力爬犁。按用途可分載人、載貨與娛樂爬犁。載貨的較大,也比較復雜,載人的小一些,也有一種輕盈巧小袖珍,供小孩玩的簡易小爬犁,還有供接新娘用的婚禮彩爬犁,赫哲族叫爬犁轎,接新娘用的,給婚禮增添了喜慶吉祥的色彩。在與俄羅斯接壤的地方,還有一種爬犁腳上掛有鐵瓦的俄式大爬犁。雪爬犁有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羊爬犁、驢爬犁、駝鹿(四不象)爬犁、四不象力量大,有耐心,又靈活,不怕寒冷。當今在著名雪鄉旅游景區有現代電動爬犁等劃雪器材。現在南方也建有旅游冰雪大世界,人造冰雪,當然與北方自然雪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那么為什么叫爬犁呢?因為這種工具很像田地里耕地用的犁杖,爬是指沒有輪子,而能在冰雪上滑,看上去就像在地上爬行,說的既準確又形象。

    爬犁是生活在北方冰雪世界中人們的主要運輸工具。像東北還有西伯利亞這些苦寒之地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于冰雪期,而戶外山川溝野之間雪特大,往往填沒了“道眼”,只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動物的牽引。

    做像樣的馬拉爬犁需要有名氣的木匠大師傅,用兩根柞木、樺木、或榆樹木桿,樹質較硬又有韌性的,老百姓所說的“艮”,木桿一丈長,一端用火烘烤,使其成弓形高高翹起,另一端平直,打上橫桿,加上四個支柱,做成車廂,鑿鉚鑲死,鉚榫相接,放入水里泡浸上一宿,木頭一漲,榫與鉚接觸嚴實,比鐵釘釘的還結實,再鋪上木板和雜草,還可以支上個睡棚,也叫暖棚或皮棚,棚內可放有火盆或腳爐,這樣就可以坐人了。這樣的爬犁需要一整天才能做成,要是做那種人拉的簡易爬犁,一般木匠一天能做上好幾個。

    爬犁一般用牛拉馬拖外,像東北那邊的女真、肅慎、錫伯、鄂倫春、赫哲等民族,還常常使用狗、鹿、四不像等動物來拉。

    這種既可以載人又可以運貨的爬犁,是實在是在這塞北冰雪世界里居家旅行,行走江湖,殺人滅口,打劫搶掠的必備神器啊。

    在這個時空鐵太過珍貴,打造兵器還不夠用呢,那有閑鐵造爬犁?不過哥這里有無邊無盡的大森林,優良木材是應有盡有,作為一個半游牧半漁獵的部族,黠戛斯人什么沒有就是有牛有羊還有馬匹,甚至連哈士奇和馴鹿這樣的玩意在部族里也不少見,而木匠活幾乎是個男人就會一點兒,那這么一來就好辦了不是?

    李路負責想和策劃,他的手下還有部民負責干,很快幾百具既能拉人也能載貨的雪爬犁就被制造了出來,這解決了出行運輸問題,是不是就可以發兵干掉都播那三個突厥附屬部落了?

    非也非也,李路別看前世是個軍醫,但軍醫也是軍人,敵情都沒有偵查明白發什么兵?還有別看自己手下的這些黠戛斯士兵一個個人高馬大,不少人一副紅頭發白臉綠眼珠十分嚇人的樣子,作戰也十分勇猛(不勇猛不行啊,黠戛斯的律法可是有一條戰爭中膽怯退縮者殺無赦的),但是離李路想要的軍隊還差得老遠呢。

    李路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原因的,這黠戛斯戰士盡管足夠勇猛,但是李路瞧過他們的作戰訓練,一點也不講究作戰紀律,經常是一股腦的沖上去刀劈斧砍了事,這其實也沒啥,數千年來,北方游牧民族就是這樣作戰的。

    但是對李路來說這樣肯定不行啊,他很想從系統里召喚一名狄青岳飛戚繼光那樣擅長練兵的超級名將,但是但是,就他現在一個小小的鄉長一樣的小酋長,哪能請的動這樣的超級大能?

    騎兵指揮可是一門學問很深的指揮藝術,李路只是粗知皮毛,就他那半吊子知識儲備,自然不敢在自小在馬背上張大的黠戛斯人面前賣弄,要建立一支有戰斗力的騎兵隊伍,也只能等自己發展壯大了再說了,不過這不代表李路對自己的士兵沒有辦法,他把中原那邊的十七禁令五十四斬搬了過來,結合黠戛斯人的實際情況做了改動之后,推行了下去。

    十七禁令五十四斬里那一大段充斥著“如是者斬之”的文字一個個“斬”字讓一般人看感覺不寒而栗,這簡直就是一言不合就砍腦袋,要是嚴格執行,真不知一軍之中能有多少人存活下來。不過黠戛斯戰士們表示,這不算啥,俺們原來就是動不動就砍頭的,俺們的律法比上面的勞什子十七禁令五十四斬還要嚴酷,戰爭中膽怯、任使者不稱職、非議國事的人都要斬首;若兒子為盜,就將兒子的頭系在父親的頸子上,一直到被折磨死。

    對于新軍法,大部分黠戛斯人認為這不過是他們的阿熱具體化了刑罰而已,只要一心跟著無所不能的大阿熱,不去觸犯刑罰,那勞什子的斬字也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李路之所以要推行這樣嚴酷的軍法,那就是本著治軍從嚴的想法,這從嚴治軍的必要性,出身軍人的他自然是比一般人要更懂,老話說得好,“慈不掌兵,義不掌財”。誰要是培養出一堆驕兵悍將、目無軍法的手下,那他的軍隊是遲早要完。在七世紀根本就木有愛國主義文化教育的年代,嚴厲的軍法就是最好的治軍手段。何況打仗就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活,要讓士兵不畏懼敵人的刀劍,就必須用軍法讓他們先明白違令即是一死,遵從軍令殊死一戰方能死里求生,甚至還有賞格。將領必須要讓士兵畏懼自己甚于敵人甚至是死亡,一手揮大棒一手捧蘿卜,此乃自古良將為將之道。

    作為立志要成為將將之人的最高統帥的李路,更是深諳這一點,胡蘿卜加大棒,他玩的溜溜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辉南县| 迁安市| 蒙山县| 昭觉县| 怀集县| 西平县| 灵寿县| 商水县| 康马县| 凤山县| 济阳县| 清水县| 临沭县| 北川| 韶山市| 景宁| 尉犁县| 石门县| 靖州| 诏安县| 宣汉县| 苗栗县| 通化市| 吉安县| 宁南县| 泸州市| 东城区| 大宁县| 新竹县| 奉化市| 东至县| 盱眙县| 乌鲁木齐县| 肥西县| 大余县| 甘南县| 尚志市| 长丰县| 通州区|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