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人!” “大人!” “大人!” 徐正貴最終還是未能穩住搖搖欲墜的身軀。 再度一屁股蹲坐于滿是泥濘的地面上。 “侯縣令可有消息?” “朱縣令可有消息?” “燕王殿下可有消息?” 徐正貴在數名衙役的攙扶下艱難地站起身。 煞白的臉上滿是絕望之色。 但望向身周傳令士卒的眼神中隱隱還有些許希冀之色。 然而,話音落罷。 數名傳令士卒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 好似不忍看向徐正貴那雙滿是疲倦與絕望,絕望中又摻雜些許希冀之色的雙眼。 “說啊!侯縣令!朱縣令!燕王殿下!可有消息!” 徐正貴眼神中的希冀之色漸漸消散,但仍不死心地開口追問道。 ‘卡察!’ 又是一道璀璨閃電劃過陰沉天空。 閃電閃過時,數名傳信衙役低著的腦袋無力地擺動了數下。 “呵......呵呵呵......” “哈哈......哈哈哈。” “天......天亡我雊瞀城啊!天亡我雊瞀城啊!” 徐正貴眼神中的希冀之色徹底消散殆盡。 取而代之的則是一難以言喻的神色。 神色中隱隱有著疲倦、絕望、無力以及對上天不公的怒意。 ‘轟隆隆!’ 一道沉悶的巨響如約而至地炸響于陰沉云層之上。 點點雨珠與短短百余息間竟再度有了連集成線的趨勢。 一旁草棚下那用以照亮衙役、士卒、民夫往來道路的火把于風雨飄搖中再度變得忽明忽暗。 荒山山腳下。 徐正貴與數名傳信衙役呆呆地立身于狂風暴雨中。 無人言及雨水徹寒。 更無人言及前去草棚暫避風雨。 眾人雖學識不同、閱歷不同、身份高低亦不同。 但心中卻同明一事。 那便是雊瞀城極有可能挺不過今夜。 一旦桑干河全面決堤,等待眾人的無非是早死與晚死罷了。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卡察!’ ‘卡察!’ ‘轟隆隆!’ ‘轟隆隆!’ 漸漸地、漸漸地。 璀璨閃電愈發急促。 道道悶雷如行軍鼓點般不斷地炸響于天際之上。 暴風雨于這一刻來的愈發勐烈。 就在徐正貴等人絕望等死之際。 數道黑色身影牽著馬匹踉踉蹌蹌地朝著荒山腳下不遠處的草棚行來。 不知不覺間背靠荒山的那處草棚已然成為此地除閃電外的唯一光芒。 “徐縣令現在何處。” “今奉侯縣令之命,特來尋徐縣令!有要事相稟!” “何人知曉?速速帶路!” “徐縣令現在何處?” “今奉朱縣令之命,特來尋徐縣令!有要事相稟!” “何人知曉?速速帶路!” 兩名衙役一前一后行進荒山腳下草棚,四顧之下,見處處皆是慌亂身影,只得大聲喊道。 ‘侯縣令?朱縣令?’ 草棚不遠處,心如死灰的徐正貴聞言眼神中瞬生些許希冀之色。 “本官!本官在此!” “何......何事來稟?” “是不是侯縣令與朱縣令率人來援了?!” 徐正貴猶如即將溺亡之人,勐然間見到身旁仍有三兩根稻草。 當即拼盡全力搖搖晃晃地朝著草棚行去。 此時的徐正貴早已忘記先前與侯文鳶、朱慶雄二人的約定。 那約定中侯、朱二人所負責的僅僅只是籌備鐵锨、鎬頭、麻袋等物,以及將三城縣衙糧草等物轉移至高處。 并無率人來援。 “本官便是徐正貴。” “何事速速報來。” 徐正貴尚未走進草棚,其急切的聲音便已然傳至草棚內。 “回徐縣令。” “我家朱縣令所籌之物已至雊瞀城外。” “正朝此地行來。” “不多時便可抵達此地。” “望徐縣令早做準備。” 一衙役拱手一拜,快速開口稟報道。 “回徐縣令。” “我家侯縣令現被困于孟莊鄉一帶。” “恐會來遲,望徐縣令早做準備。” 另一衙役神色慌張地拱手一拜。 話音方落,那衙役快速轉身牽馬走出了草棚。 徐正貴聞言如遭雷擊般地呆愣于原地。 直至這時。 徐正貴方才想起來侯文鳶與朱慶雄此去僅僅是為籌備物資罷了。 可即使如此。 此行仍不順利。 “徐縣令?” 就在徐正貴大腦一片空白,完全不知該如何是好之際。 草棚的瓢潑大雨中再度行來三道牽馬而行的身影。 徐正貴木訥地轉身望去。 只見來者三人個個身形瘦弱,但身旁馬兒卻異常地強壯。 且滿是泥濘的身上隱隱有著甲胃輪廓。 “本官便是徐正貴。” “來者可是......來者可是.......” 不知為何,許是生怕再度失望。 徐正貴心中分明已然有了猜測,但卻始終無法脫口而出。 “奉王爺之命。” “特來調取鐵锨、鎬頭、麻袋等物至何水鎮。” 為首之人大步行至草棚內,快速面朝徐正貴抱拳行之一禮。 “大......大軍已至何水鎮?” “燕......燕王殿下也來了?” 徐正貴恍忽數息。 數息后徐正貴滿臉狂喜與不敢置信地小跑著迎向三名傳令官。 “大軍已至何水鎮!” “何水鎮決堤!百姓死傷無數!” “若再不加以控制,恐災至全城!” “徐縣令速速命人將鐵锨、鎬頭、麻袋等物運至何水鎮!” “這是王令!” 為首傳令官面色嚴肅道。 “對對對!我這就安排人去送!這就安排人去送。” “何水鎮、何水鎮、何水鎮。” “快!快去攔住方才那人!” “快快快!孟莊鄉距離何水鎮最近!快去啊!” 徐正貴抬手朝著自己臉上來了兩巴掌,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隨即快速面朝身旁衙役吩咐道。 “快快快!左邊那條道!那是通往孟莊鄉的必經之路!” “快去!快去!” 徐正貴滿臉焦急地看向潘縣衙役連連催促道。 其身周雖有數名本城衙役。 但心知各處水情危機的徐正貴自不會輕易動用可充當向導的本城衙役。 故而那潘縣衙役便成了徐正貴最好的選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