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夜幕漸漸散去。 朝霞重新浮現于東方天幕之際。 數以百計的匈奴斥候自臨時營寨內奔涌而出。 如天羅地網般散布于臨時營寨、莫干河谷之間。 隨著匈奴斥候們的不斷地往來奔走。 臨時營寨內的一萬五千狼衛漸漸地自黑暗中蘇醒了過來。 一頂頂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帳篷在狼衛們的手中拔地而起。 略作收整后便被甩至一旁的戰馬之上。 其拔營之速度,遠超大周士卒數倍有余。 辰時許。 三萬余匹戰馬自空蕩蕩的臨時營寨緩緩而出。 不慌不忙地翻過一座座低矮丘陵。 最終于己時許,朝陽逐漸拔高之際。 抵達了此行的最終點--莫干河谷。 隨著一頂頂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帳篷緩緩于莫干河谷旁落地生根。 李光利部已然于不知不覺中丟失了一處戰略要地。 已經徹底的失去了以逸待勞的天賜良機。 莫干河谷最高點。 左谷蠡王立身于中軍大帳前,目光平靜地眺望著下方不斷奔走的匈奴斥候。 “呼衍舵。”左谷蠡王背對眾人緩緩開口道。 話音落罷。 一身著中原儒衫的中年男子越過眾將領緩緩行至左谷蠡王身旁。 那中年男子雖身著中原儒衫,但卻長著一副地地道道的匈奴面孔。 “大王。”呼衍舵行至左谷蠡王身旁神態虔誠地行禮道。 左谷蠡王微微點頭隨即緩緩開口下令道:“傳令下去,即刻起所有人不得大聲喧嘩,不得生火做飯,違令者斬!” 呼衍舵聞言面色一正,隨即再度行禮道:“屬下遵令!” 呼衍舵的身影方消失于中軍大帳旁。 遠處的莫干河谷外便奔來數十騎。 左谷蠡王挑目望去,待看清那數十騎所打旗幟后,原本嚴肅的面孔上漸漸地浮現出一抹笑意。 “去接一接庫固兒。” 左谷蠡王伸手指了指那數十騎最前方手持王旗之人輕笑著下令道。 “遵令!” 左谷蠡王話音方落,一滿臉胡須的匈奴將領快速行禮道。 不久后。 兩騎暢通無阻地行至中軍大帳前。 “大王,斥候千騎庫固兒前來復命。” 手持王旗之人翻身下馬后快速虔誠行禮道。 所謂斥候千騎,即為統領千余斥候之長官。 在匈奴的軍制中。 最為尊貴的自然是那單于。 而單于之下,則為六王將。 此六王將以此為左賢王、右賢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左大將、右大將。 此六王將類比大周親王,皆為單于子弟擔任,其中左賢王便相當于許雍在大周的身份地位。 自六王將之下,常設二十四長。 所謂二十四長,即為統領兵馬萬人以上之長官,又被稱之為萬騎長。 其身份地位類似于大周偏將、副將,乃單于及六王將之副手。 其主要職責為協助六王將出征作戰,以及治理一方。 此二十四長中,單于本部下轄十位,左賢王下轄四位,左谷蠡王下轄兩位,左大將下轄兩位。 右賢王下轄兩位,右谷蠡王下轄兩位,右大將下轄兩位。 二十四長之下,又設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等官職。 與趙甫生交戰的渾邪王便是那二十四長之一。 因所處位置不同、所屬部落發展不同。 故,二十四長間的勢力亦是各有不同。 其中,實力強橫者兵力多達四五萬之數。 實力低微者兵力不過堪堪過萬而已。 如那左谷蠡王,實力最為強盛時本部兵馬超五萬,麾下兩名萬騎長也各自擁兵兩萬余。 當然,這僅僅只是擁兵數量而已。 ...... ...... 匈奴中軍大帳前。 左谷蠡王目光平靜地看向斥候千騎庫固兒。 緩緩開口問道:“可曾尋到敵軍蹤跡?” 庫固兒聞言快速回答道:“回大王,庫固兒幸不辱命,已然尋到了敵軍蹤跡。” “哦?”左谷蠡王雙目中閃過一抹喜意,隨即問道:“敵軍距離此地還有多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