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相比于多足移動平臺,上面的火力輸出模塊反倒簡單得多了。 先搞一個旋轉(zhuǎn)平臺,然后焊上兩挺削減掉多余結構的重型機槍,剩下的就是往里面塞彈夾和遠程火控模塊。 這種設計和改造,對康馳和盤古基地的生產(chǎn)效率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兩天多就搞定了。 接下來就是安裝外部裝甲了。 康馳用裝甲把它保護得嚴嚴實實,看起來像頂了個鋼帽,而且厚實的合金外殼,本身就是最好的電磁屏蔽層,也不怕電磁干擾內(nèi)部的電子元件。 整個火力模塊唯一外露出來的,就是兩根槍管。 所以這完全就是個小型移動碉堡。 移動平臺同樣裝上了裝甲外殼,六個腳顯得更加粗壯了。 這肯定多少會影響它的靈活性和續(xù)航。 但這款戰(zhàn)斗機器人的定位就是跑出去當靶子,承擔火力壓制的角色,追求靈活性的突擊角色,后續(xù)還有專門的輕型機器人。 而且等康馳用系統(tǒng)對它升級后,這些缺陷肯定能得到緩解,強項也會進一步加強。 所以問題不大。 在康馳把兩個模塊正式合體后,它就變得有點像沒有頭部,然后圓肚子前移到中間的蜘蛛了。 不過眼下它還只是個軀殼,需要安裝操控程序才能真正動起來。 因為康馳沒有選擇人工智能路線,而是選擇了遠程操控路線,所以這個遠程控制程序的難度,相對低很多。 至于為什么沒有選擇人工智能路線,則是出于多個角度考慮。 首先最重要的,還是康馳一直以來對強人工智能的警惕性。 創(chuàng)造具有自我思維能力的數(shù)字生命,在康馳看來風險性太高了。 而且真有這個必要嗎? 創(chuàng)造這種物種的目的是什么? 解放人力? 華國最不缺的就是人,整出這東西把人都淘汰了,能有什么好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