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本《皇明祖訓》,這是教導皇帝的。 一本《到任須知》,這是教導新科進士的。 科舉取士,從隋唐發(fā)家,趙宋成熟,到了明朝,已經成為了朝廷選官的主流方式。 而且,明朝的進士,但凡考中的,多數(shù)上手就是一地父母官。 而用屁股想想都知道,一縣之中的政務是何等的繁雜。 縣衙里無數(shù)的胥吏、境中士紳大戶,這些人連接成一道道密密麻麻的利益鏈條。 其間的鉤心斗角又是何等的云譎波詭。 這些東西,豈是一個初來乍到的書生能搞定的? 朱元璋沒有將自己選出來的這些新科進士當做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是將他們看作是一群初出茅廬的菜鳥。 這些個新科老爺,從本質上說,那就是個個書生。 前日還是一書生,今朝就做上了一地父母,那如何才能勝任呢? 而朱元璋又是一個非常體恤民間疾苦的皇帝,他也怕自己選出來的進士是一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那到時候倒霉的可就是一縣的百姓了。 所以,他就召集了一批老吏和朝中能臣,著手修訂了這么一本《到任須知》,專門發(fā)給新科之進士,這就是大明朝地方官的規(guī)范性法令。 《到任須知》這東西,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教導那些剛剛科舉取官的新科老爺們,如何才能做一個官,做一個好官。 在這本書中,詳細的列舉了地方官應辦理的事務有三十一條,稱為“為官之機要”。 主要作用就是防止這些個天子門生到了地方上是兩眼一抹黑,對于提領一縣政務抓不到重點上,讓地方上的胥吏玩弄于股掌之間。 這書,對于目前的朱由校來說,可真是久旱逢甘露啊。 大明目前缺官缺的嚴重,開恩科吧,一科也就能選個三四百人出來,治標不治本。 大明兩百余年,九十余科,舉人總數(shù)約為10.24萬人,進士2.46萬人。 而后世有多少公務員呢?嗯,七百一十萬,按照總人口除個十,也有七十一萬。 大明兩百多年的官員,不足后世七分之一。 而有了《到任須知》這玩意兒,就能夠做到快速的培養(yǎng)官員了。 當官嘛,不是非得要熟讀四書五經,滿嘴之乎者也。 科舉能考過,就會寫八股文,那就會寫公文了。 然后一本《到任須知》,一本《大明律》,一本算經,再配合上聽話的衙役,就能將一縣之地治理的八九不離十。 東林黨牛皮不,這些商閥、學閥靠著培養(yǎng)代言人來為自己爭取利益。 你很能培養(yǎng)是吧。 我把官員人數(shù)往上擴大一下,讓我見識見識,你能培養(yǎng)多少,又能拉攏多少。 而且,官員數(shù)量擴大了,殺起來才更順手不是么。 “臣請陛下開恩科,以此書為考綱,盡快選拔出一批官員,填補地方缺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