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百四十五章 安置-《晉末長劍》


    第(1/3)頁

    第二批漕船其實已經(jīng)過了陳縣,行進到陳縣、陽夏交界處,然后被攔了下來。

    牙門軍就地立寨,將糧食卸了下來。

    “李將軍,此處計有糧豆十八萬五千二百二十斛,全交給你了。”陳顏收起李重手書的交割字據(jù),說道。

    一艘漕船運糧五千斛。

    他帶隊的這一批總共八十艘船,一半就地卸糧,空船順流而下,返回合肥。

    另外一半船只繼續(xù)裝載糧食,輸往浚儀,交由洛陽度支校尉楊寶的人。

    十八萬五千余斛糧,其實救不了多少人。

    假設(shè)一家五口,有老有幼,有男有女,平均下來一口人一個月要吃一斛糧食。

    在缺乏油脂蛋白質(zhì)的年代,干體力活的人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求是十分驚人的。

    唐代一戶五口人的農(nóng)民家庭,平均一年一人要吃四斛(一唐斛粟=108.32斤),也就是一天吃一斤多的糧食——老人、小孩、婦女吃得少一些,壯丁吃得多一些。

    而且,他們還會大量尋找野菜、桑葚、瓜果等一切能找到的東西補充食物。

    當然,這是普通百姓糧食匱乏的中晚唐時期,因為很多糧食被收走養(yǎng)兵了。

    糧食相對充裕時,一個人一天吃的絕對不止這么多。

    一晉斛的容積還不到唐斛的三分之一,大約三十斤粟的樣子。

    一個月一斛,一天也就一斤,約三升三合余(一斛=十斗=一百升=一千合)。

    但那是正常情況,大災(zāi)之下,吊著命就不錯了,別想太多。

    李重直接下令:大口(成年丁壯)日給糧二升、中口(成年女性)日給糧一升五合、小口日給糧一升。

    命令一下達,立刻開始了行動。

    所有人都被組織了起來,以隊、營為單位,由其自推首領(lǐng),軍事化管理。

    另外,他還組織士兵挖溝塹、張布幔,捕捉蝗蟲,晾干或蒸熟后,拌入糧食之內(nèi)。

    這個時候,也管不了吃了會不會生病了,先補充營養(yǎng)再說——別看捕捉蝗蟲這種“小事”,還真不是餓得頭暈眼花的災(zāi)民能輕易辦到的。

    陳顏在災(zāi)民營地逗留了好幾天,憂心忡忡。

    他擔憂的是截了漕船的后果。

    雖說截一半放一半,給了朝廷臺階下,但洛陽方面會不會領(lǐng)情可很難說。

    或許天子公卿不缺吃的,但京中的禁軍、工匠以及其他各色人等,可都指望著外來漕糧呢。

    一旦矛盾激化,朝廷與陳侯翻臉,麻煩大得很。到時候匈奴南下,朝廷、陳侯一起完蛋,那可就是笑話了。

    不過,事情已經(jīng)做下了,想那么多沒用,還是考慮下怎么救濟百姓吧。

    “李將軍,我聞曹魏賑災(zāi),收攏流民,以五里為一營,每營留六十人。”兩天后,陳顏實在忍不住,看著亂糟糟的流民,建議道:“將軍以軍法管治,正合前代舊例,但老是這么養(yǎng)著不是辦法。今賊兵已然潰退,不如將百姓沿河散開安置,免得聚在一起引發(fā)疫病,也好擇一些土地,先占下來。將來若糧豆豐裕,便給糧多一些,將養(yǎng)一段時日,再組織百姓種一季雜糧,三月便可收。如此,或可勉強支應(yīng)下來。”

    李重聞言沉默了一會,道:“若非陳校尉提醒,幾誤了大事。”

    同時也有些感慨,你若讓他排兵布陣,他可得心應(yīng)手,但若涉及到千頭萬緒的災(zāi)民安置、管理以及組織生產(chǎn)之事,就有些手忙腳亂了。

    他甚至不知道陳顏口中的“曹魏舊例”是怎么一回事。

    陳顏出身潁川陳氏,乃世家子弟,讀的書多,知道的東西多,在這方面確實比他厲害。

    怪不得古來這些事都要交給文人呢,他們或許打仗不行,但管理百姓確實比他們這些武人強。

    “陽夏、扶溝、陳縣這一帶,河流縱橫,良田眾多,可安置百姓多矣。但很多地都是有主的,比較麻煩。”陳顏說道:“將軍先挑無主之地安置吧,其他的多半還得盧豫州和陳侯做主。言盡于此,將軍可自思之。”

    “多謝校尉提點。”李重拱手道。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猗县| 宣武区| 离岛区| 崇文区| 会昌县| 安图县| 安多县| 锡林浩特市| 原平市| 天长市| 内黄县| 军事| 汝阳县| 崇信县| 油尖旺区| 延吉市| 扎囊县| 常熟市| 开鲁县| 兰溪市| 新郑市| 卢氏县| 宁波市| 武强县| 平利县| 墨脱县| 防城港市| 蒲江县| 惠来县| 炉霍县| 治县。| 黎城县| 长海县| 南郑县| 团风县| 保德县| 自贡市| 正蓝旗| 卫辉市| 阿拉尔市|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