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太傅有福氣啊-《晉末長劍》
第(1/3)頁
滎陽最近十分“繁榮”。
首先是太傅幕府的搬遷,令本地涌來了大幾十名領有幕職的士人。
他們有家人,有仆婢,并帶著少量部曲賓客。
幕府僚佐之外,還有大量低級吏員,以及受他們驅使的、輪番征發值役的幫閑。
光這一項,林林總總就六七千人了。
這還沒完,一些商徒跟著幕府搬來搬去做買賣,這又不少人。
還有工匠、樂人……
可以說,幕府搬到哪里,哪里就十分繁榮——如果他們每次消費都給錢的話。
消費只是促進經濟繁榮的一個手段。除此之外,還有投資。
在過去半年內,幕府主導的投資項目主要有三大類。
其一是修繕驛道。
其二是維護滎陽、陳留、河南三郡的陂池及灌溉渠網。
其三是疏浚、拓寬河道,以利漕運。
公允地說,幕府還是干了點人事的。但詭異的是,這些人事多集中于過去幾個月內,以前不是沒有,但真的很少。
究其原因,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太傅想改善形象,讓人少罵兩句。
最后一件給滎陽帶來“繁榮”的事情就是河北流民的大舉南下了。
這有好有壞。
好的一方面在于地太多,人不夠。流民的南下,可以大量耕作撂荒土地,多產糧食。
壞的方面在于土客之爭,治安惡化。
這種情形在荊州、豫州已經有苗頭了。
荊州北部的南陽、襄陽一帶,關中流民數量極多,且每年都在持續流入——走武關方向入南陽。
流民聚集成塢,少的數百家,多的千余家、數千家。且因為人在異鄉,非常抱團,一方有難,四方赴援,當地土著對其較為敵視,矛盾不少——朝廷謂之“居民”、“流民”之爭。
豫州一帶主要是王彌之亂所帶來的后續影響。
王彌巔峰時兵眾十余萬,最終到達洛陽城下的不過七萬余人罷了。剩下的七八萬人里面,有的被官軍剿滅,有的則散落地方,聚集自保,伐木建寨,耕作田地。
他們耕作的田,很顯然名義上都屬于世家大族、塢堡帥,甚至還侵占了大量自耕農的土地,并將其裹挾入伙,成為定居“流民”。
這同樣是一種“居民”、“流民”之爭,在豫州諸郡并不鮮見,矛盾也不少。
總之,現在滎陽亂糟糟的,人頭雜亂,官民不堪其擾。
各種犄角旮旯里,塢堡一座接一座立起。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李矩、郭誦這對舅甥建立的堡壁,一開始只有平陽來的數百家,吸納河北流民后,漸至千余家。
這一日,司馬越在幕府內召見了李矩,多番撫慰。
李矩很激動。
權傾朝野的太傅對他贊譽有加,天可憐見,十幾年來第一次有這么大的官看重他。
司馬越也很滿意。
他現在對州郡兵乃至禁軍都沒什么信心了,覺得他們戰斗力太差。于是把目光放到乞活軍、塢堡帥、流民帥、世家部曲身上,多方延攬,意欲收為己用。
幕僚們提供了一份名單,李矩就是其中之一。
一番交談下來,他發現李矩果然忠心耿耿,不由得感慨萬分:司馬氏享國數十年,終究還是有忠臣的。
舒爽之下,賞賜頗多,并留李矩在府中用飯。
席間談笑之聲不斷,直到一封捷報傳來……
主簿郭象游玩聚會去了,因此今日乃另一位主簿卞敦當直。他不是傻子,實在不想在太傅高興的時候觸霉頭,但沒辦法,誰讓太傅叮囑過,河北戰事的消息要第一時間通稟呢?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果然,不出他的預料,太傅在聽聞野馬岡之戰的結果后,臉色一下子變了。
李矩有些疑惑。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浑源县|
齐齐哈尔市|
鹿泉市|
漯河市|
禹州市|
高安市|
桦南县|
五大连池市|
庄河市|
武邑县|
丰原市|
罗甸县|
兴山县|
崇礼县|
金昌市|
岑溪市|
邹城市|
高安市|
遵义县|
郧西县|
周口市|
宁明县|
壶关县|
松潘县|
金寨县|
延边|
丹江口市|
高台县|
湖州市|
玛曲县|
山东|
高安市|
株洲市|
盐亭县|
汽车|
古田县|
平乡县|
镇江市|
浦东新区|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