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以,他的病是真的,而且已經病入膏肓。 陸澤聽到最后,不知道該說啥。 嚴格來講,王陽明變成這樣,他是間接責任人。 若無他降臨帶來的靈機,浮云子不會悟道;沒有他的感通啟發,老道士修不成外丹術,也煉不出“龍虎金丹”。 沒有金丹,寧王還是個軟腳蝦,根本用不著王陽明親身上陣。 陸澤心底磊落,正經給老先生躬身揖禮:“此事是我們師徒之過。” 王陽明一擺手,在水面涼亭中站定,手撫漆面斑駁的柱子,悠然道:“因果承負,你們可以認,但他人沒道理牽連不休,否則這世間無一人能置身事外。” 陸澤表示認同,否則追究起來,那改進外丹術的葛真人、囊括南方道脈的天師道,甚至傳說中的道祖太上老君也逃不脫——誰讓你老倌傳下煉丹之術的? 嗯,或許還有字祖倉頡,人文之祖伏羲,三皇五帝,一個也跑不掉。 責任問題就此打住,王陽明話鋒一轉:“方才那番僧,應該是深得當今圣上崇信的喇嘛乩竹,位同國師,神通不俗。他所言之事,你可已想明白?” 陸澤略作沉吟,點頭:“皇帝需要一場無可爭議的大勝,震懾南方士林,將皇權重新深入地方,把治權乃至稅收、航運、外貿統統收回,以期重現洪武永樂當年盛景?” 結合前世的諸多信息,加上近日經歷所知,尤其看到“鄭和航海圖”展露的驚人信息,他對那位貌似荒唐的正德皇帝有了不同的猜想。 王陽明贊許的瞥了他一眼,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這個來歷神秘的年輕道士,比天底下絕大多數人的腦筋更清醒,對天下大局看的更明白。 “其實從大明定鼎開始,皇權與相權、中樞與地方,士林與勛貴、文臣對武將,乃至儒釋道之間,一直不斷沖突博弈,為此死了許多人。 百年下來,不但沒有趨于緩和,反而愈演愈烈。 洪武、永樂雄才偉略,將大明國威展布四方,煊赫于寰宇,令萬國臣服,是將內部爭端暫時宣泄于外,聚四海之財富來堵塞無數貪得無厭饕餮之口。 但土木堡之變,導致皇權失去威懾,西域失控、外藩離心。 西夷趁機崛起,聯絡東倭窺覷海疆,又有人挑撥南蠻和北虜,屢屢挑起爭端,導致國家戰亂不休,內外交困,國勢江河日下,危在旦夕。 云(王守仁本名王云)半生思索,不得解決之道,至今引以為憾。” 說到這里,老先生面現落寞之色,大概是想到天不假年,畢生志向終究落空。 陸澤對這些一聽就懂,甚至知道解決之道,但他明白自己做不到,因為他沒有為踐行世界大同而勇敢扛起赤旗的決心與魄力。 因此,他只是側耳傾聽,沉思良久,才道:“所以,先生想成全當今,助其搏一把大的?” 王陽明被他奇特用詞逗得皺紋展開數條,笑道:“當今圣上天縱奇才,聰明睿智,應是看清了問題所在,便另辟蹊徑,啟用八虎以制衡群臣,引入番僧薩滿而亂佛道,再漠視寧王種種倒行逆施,甚至可能在背后推波助瀾,直至其起兵叛亂。” 陸澤感慨,倘若他二人猜測為真,那么正德皇帝的荒唐放縱只是假象,他外建豹房以避開宮墻禁錮,常駐北疆以震懾蒙古,戰勝小王子以建立軍功,重振武威,提挈將門,平衡文貴武賤的偏頗。 而后,若再能一舉蕩平寧王之亂,則可堪稱中興之主,重塑皇權威信,大明江山不說萬萬年,起碼能將崩殂之危往后拖很久。 可惜,這番算計根本瞞不過朝中袞袞諸公,楊廷和為首的頂級官僚和文人魁首,自始至終都沒有被他營造的假象所迷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