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古代,教育一直是種稀缺資源。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個年代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與之相比,現代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真的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在古代沒有義務教育,甚至連公立學校也都少的可憐,一個縣就一個縣學、一個府就一個府學,官辦最高學府便是大家熟知的國子監。 當然這些學校可不是誰都能隨便進的。 拿最低級別的縣學來講。 只有在參加科舉童試錄取后才有資格入縣學讀書,以備參加更高一級之考試,謂之進學,士子稱庠生、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因此一般人,想要接受教育,唯一的選擇便是上私塾。 這些私塾或是教書先生自己成立,或是有人捐助,也可能是鄉里當地人聯合出資請先生來教課。 大戶人家,則是會將教書先生直接請到家里,專門給族中后輩上課,謂之教專館。 私塾最早的創辦者便是孔子。 他當時訂立的學費是十條束脩,即十條臘肉。 這條規矩被后世教書先生繼承了下來,當然這個價格不算便宜,要知道在古代吃肉可并不容易。 隨著時代變遷,私學漸漸普及,運營模式逐漸成熟,私學的經費來源也趨于多樣化,有地方士紳的捐贈,還有政府的補助,所以個人繳納的學費也逐漸降低。 明洪武年間,一個學生讀私塾的費用一般為每年80斤到120斤小麥。 可即便是如此,也不是每家每戶都能上得起學的。 以一戶中等自耕農為例,家里大約能有5畝田地,也就是說一個學生上學費用差不多占了全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楊憲要做的便是在揚州創辦屬于這個時代的九年義務教育。 除了這個時代最傳統的蒙學教材“三百千”外。 楊憲還會按照現代教材,編撰教授算學、自然學、格物基礎等知識。 既然已經來到了這個時代,楊憲終究還是想要做點什么的。 從最開始,燉了那只報曉的坤坤,只為了改變原本楊憲被殺的命運。 到如今,心里頭生出了更多的積極的念想。 很多事情即便暫時做不到,但只要能前行一步,那也是前進了。 從想法,到正式落地,尚需要時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