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同一時間,歐洲那邊有關羊毛的處理紡織技術要更為先進。 文明科技系統,檢測覆蓋的是全世界范圍。 因此直接點亮這項科技,幾乎沒有花費多少功績點,楊憲同時還花費功績點讓系統將羊毛加工機的設計進行了改良。 除了動力方面,采取的依舊是人力之外。 其余方面,已經可以與清末時期比肩。 清末光緒六年(1880年),左宗棠委托胡雪巖在上海向德國商人購買機器設備1200多件,花了一年時間運到蘭州。 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機器毛加工廠。 設備有紗綻一千零八十枚,毛織機二十臺,染整機全套,二十四匹和三十二匹馬力蒸汽機各一座,具有清毛、烘毛、漂染等機器。廠房二百三十余間,占地二十余畝,雇用德國工匠十三名。 整個工廠頗具規模,產出的羊絨質地也很好,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對于楊憲來說,開局接手十室九空的揚州,最大的優勢便是在于地多。 很多原主在逃荒中死掉后的無主地,自然而然全都劃歸朝廷。 他創辦各種工坊,用地這點完全不用擔心。 最后將羊毛加工坊的選址定在一處河邊。 至于羊毛加工機,楊憲本身就養了一批優秀工匠,讓他們按照系統出具的設計圖,將整機拆分成一個個部件生產,雖然期間過程也出了一些小問題。 可最終還是有驚無險、順利解決了。 動力方面,楊憲采取了雙動力系統。 除了主要依靠的人力外,還增加了水力,對于水車的建設這些工匠并不陌生。 這套以人力為主,水力為輔的羊毛加工作坊就這樣在北地邊軍將羊毛運到揚州前坐落完成。 初期規模并不大。 目前工坊生產出來的羊絨本也只是揚州自用。 而且就算是在揚州,也只針對那些有可能無法活著度過這個寒冬的窮人。 因此完全夠用。 至于后期擴張,那就是后期的事情了。 如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羊毛一到,便可以開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