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聰明的金礪-《明鄭1652》
第(1/3)頁
鄭軍雖然缺少騎兵,機動性和沖擊性不足,但背靠東山,占據地勢之利,又有密林掩護,最為關鍵的是,發起進攻的是清軍,這使得鄭軍在東山的部署優勢更顯。
站在高埠之上,鄭成功的視野極其開闊,東山前的兩軍陣前,是大片的平野。平野的兩側皆有山脈密林的阻隔,這使得清軍除了從正面進攻,便只能沿著兩側的密林突破,騎兵的所謂迂回包抄,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嗚嗚嗚......”
低沉的號角聲回蕩在平野之中,鄭軍軍陣,站在隊列外側的一眾軍官皆是面色凝重,號角吹響,便也就意味著即將接敵了。
一面面旌旗在軍陣中搖動,地面微微震顫,遠處的悶雷聲由遠而近,聽到號角聲和軍官們的軍令之后,左右兩翼和中部的鄭軍將士都開始以班長和沖鋒官為準,集結成了緊密的陣型。
這其中就涉及到了經過鄭成功改良之后,鄭軍區別于明軍的獨特編制了。
且說,明末邊軍,大多以戚繼光當年被調到薊鎮練兵所制定的軍制為基礎,依據各個將領的微調而成。
不僅是明廷邊軍,脫胎于九邊明軍的大順軍和大西軍,也是基于戚繼光的軍制和練兵之法,組織軍隊,排兵布陣的。
而鄭成功因地制宜,自成一體,已經完全成型的軍制,其實也能從中看到明廷北方邊軍“營哨制”的影子。
鄭軍以“鎮”代營,每鎮設總鎮一名,掌一鎮之戎政,設副將一名佐之。
“鎮”下設五協,每協設協將一名,掌一協之戎政;每協統五正領班,每正領班轄副領班二名;每一副領班轄班長、沖鋒官各一人;班長和沖鋒官率士兵五十人,每鎮合計士兵二千五百人。
而隨著鄭軍反攻漳州連戰連勝,收編了大量福建綠營軍和漳州鄉勇,軍隊急劇膨脹,永歷五年六月,鄭成功“初設五營”,同年八月“再設五營”,次年八月又設二十八宿營,都是直屬于鄭成功的獨立作戰單位。
不過,這些“營”兵的戰斗力和“鎮”兵,根本不能相提并論,甚至絕大部分都不能將之稱為戰兵。
而除了“鎮”與“營”之外,鄭成功在軍隊的高層設計上,將麾下兵馬分為左、右、前、后、中五軍,以期鍛造出一支適于長期征戰的正規軍。在永歷六年的江東橋大戰獲勝之后,五軍戎務之下,鄭成功又增設了前,右,中三提督,鄭軍軍制基本完善。
由此,五軍戎政統帥,提督,親軍各鎮將,總鎮、營將的軍官體系,以及其匹配的軍隊體系,也就正式形成了。
不止如此,由于清廷此時已經在大部分地區取得決定性勝利,在軍事和政治上對鄭軍形成了極大的壓力,再加上鄭軍將領大多來自鄭芝龍舊部和閩南粵東的綠營軍,從叛不定。
鄭成功設計出了一套等級有分,但諸將又互不統屬的軍事統御體系,既保證了軍隊調遣組合的靈活性,又確保了軍隊的戰斗力和凝聚力,還可以防止部隊將領尾大不掉,難以控制,甚至是大批倒戈降清。
與此同時,為了遏制軍中的海盜習性,壓制兵痞,提升軍隊的戰斗力,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明軍將領貪墨軍餉,空造兵額,以及戰場之上的將領和士兵臨陣逃潰,鄭成功還在軍中獨創了一套森嚴的監察和督戰體系。
這些,都是曾經的紈绔子弟,領兵不過六年,年僅二十八歲,且并非穿越者的鄭成功,在戰斗中一步步摸索完善的,便是咱們的穿越者青年,在了解了鄭軍的運行體系之后,也為之嘆服。
回到眼前,鄭成功聽著耳邊傳來的金戈鐵馬,步鼓軍號聲,細細打量起了己方的陣地。
兵力最為雄厚的左翼大部分兵馬,特別是火槍兵,都已經隱藏了起來,借助密林和胸墻的掩護,清軍根本難以發現,而中軍的火槍兵雖然大部分調離,不過胸墻之前,五十多門虎蹲炮,以及數門小型紅夷大炮,已經完成了部署。
若是沒有火炮在此,清軍斷然不會相信鄭軍已經拼盡全力,而左翼的鄭軍火器部隊雖然少了火炮,但鄭軍中的“重火槍”百子銃,以及仿自西式重型火槍的大中型斑鳩腳銃,威力和數量都同樣不容小覷。
大的百子銃重達百斤,需三人操作;一人持、一人架、一人點放,一次可發射幾十上百枚霰彈,殺傷極大。
中軍的火炮前方,是炮手用藤牌搭建了掩護,每門炮配有兩名炮手,他們將會給予沖鋒至此的清軍第一輪打擊。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佛冈县|
沙河市|
辽阳市|
墨江|
酒泉市|
旌德县|
讷河市|
清水县|
咸宁市|
交口县|
平罗县|
射洪县|
鄂伦春自治旗|
蒙阴县|
安泽县|
墨脱县|
潮安县|
广西|
寿光市|
塔城市|
乌审旗|
宁海县|
红河县|
宜兰市|
锦州市|
临澧县|
临西县|
伊金霍洛旗|
衡东县|
泸西县|
鄯善县|
罗甸县|
巫山县|
西平县|
泉州市|
建德市|
保山市|
剑阁县|
孝昌县|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