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有人問他:“李總,能跟我們說說,您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李牧笑道:“人嘛,總要有一個動力驅使著往前走,如果我的動力僅僅是賺錢,那我可能會把所有的精力和成本都投入到可以賺錢的項目中去,可是,那樣又有多大的意思呢?錢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是怎么花都花不完的了,而我本身又不是一個特別喜歡享受的人,所以我覺得,還是把一部分錢拿來做一些更有意義的、更高層次的事情,探索火星、探索太空,就是其中之一。 “那您為什么選擇了火星,而不是其他的天體,比如距離地球更近的月亮?” 李牧解釋道:“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情況最相似的類地行星,所以,在我們看來,火星是最搞外星移民最現實的選擇,沒有之一。” “那您覺得這個計劃成功的幾率有多大呢?” 李牧說:“成功是需要以時間作為參考的,十幾年內讓人類實現火星登陸,在我看來成功率應該是50%左右,但是移民火星的成功率就只有25%左右,但是,如果把這個時間軸拉長十年的話,那我覺得成功率會各自提升一倍,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到2050年,那我覺得即便是移民火星,也至少有80%的可能性了。” 說著,李牧又道:“其實,哪怕2050年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對我來說也不要緊,因為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堆砌的過程,以我的能力、我的有生之年,未必能把人類送到火星去移民,但一定能夠把人類去火星移民的理論和硬件基礎提高到一定的程度,那樣一來,我們的子孫就可以以此為基礎更上一層樓。” “或許在2100年的時候,人類就能在火星建立永久的生存基地;” “或許在2200年的時候,人類就能輕松往返火星與地球之間;” “或許在2500年的時候,人類就能沖出太陽系,向著更遠的目標進發。”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人類必須重新開始對外太空的探索、開始對其他天體的探索,如果我們在現在不邁出這一步,而是交給我們的兒子、孫子輩去啟動,那整個人類探尋外太空的節奏,就會耽誤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早點開始了。” 又有記者追問:“李總,您有沒有具體的步驟和規劃?” 李牧說:“首先我們會加大投入,去研發可回收的運載火箭,來進一步降低太空發射的成本;” “其次我們將一邊進行商業發射,一邊開始搭建自己的空間站,空間站作為燃料補充、食品物品補充的基地,未來前往火星的首批宇航員,會在這里滿載燃料和補給,駛向遙遠的火星。 “同時,我們也將研究適合在火星使用的永久與半永久設備,先在火星表面選一個位置,搭建一個科考站,然后以科考站為中心,逐步擴張出一個火星村莊、火星小鎮,甚至火星城市。” “當然,這是最最沒有想象力的一種解決方案,我們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妨浪漫一點,試想一下,或許在未來幾十年,人類的材料科學會突飛猛進,人們能研究出太空電梯來也說不定!” “那樣一來,將物品運送到空間站的成本將大大降低,以前運送幾百公斤載荷,需要用一枚運載火箭,但到那時候,運送幾百公斤載荷,也就是耗費一些電力而已,如果那一天真的來了,人類或許能在太空中,建立起一艘如航母一般大小的超級宇宙飛船,到那個時候,我們甚至能在太空中建立起一座移動城市,然后載著上千人,和他們需要的所有設備、補給,直接飛到火星、降落在火星表面。” “總而言之,太空探索的可能是無窮無盡的,但關鍵是,如果不邁出第一步,那就什么前景和可能都沒有,只有邁出第一步,才會擁有無限可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