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外人只知朱富貴李天心父子,與皇室關系密切,卻不知道究竟密切到什么程度。 當今皇帝朱見深繼位不過兩年,也還只是個十八歲的少年天子。 事實上他的脾性非但與李天心相合,而且兩人的私交也非常不錯。 前年朱見深剛剛繼位,政局尚未穩定,朝堂人心也還沒歸附之時,曾召見過朱富貴和李天心。 本來他只是想籠絡一番大明錢袋子,卻沒想到竟有意外之喜。 朱見深得李天心指點,順應朝堂上下的人心,平反于謙冤獄,又恢復景帝帝號。 此舉為他贏得了朝野上下的支持,政局得以迅速穩定。 之后他又依李天心的建議,重用李賢、商輅等閣臣,斥逐佞幸,體察民情,考察官吏,短短半年間,朝中便能臣匯集,政治清明。 去年正月,也就是成化元年開年之時,廣西瑤族叛亂。 朱見深在鎮壓民變后,本想施鐵血手腕,示之以威,卻被李天心勸阻。 最終他被李天心說服,于當地設置府縣,安撫流民。 如此一來流人得所,流民問題迅速緩和,沒有進一步波及大明疆域。 一樁樁一件件的大事下來,朱見深對李天心自是既感激又倚重。 最關鍵的是,李天心在他面前,不似其他朝臣那般拘束板正。 朱見深從他身上,學到不少圣賢書中沒有的道理,但李天心言語間頗為風趣,說出來的話堪稱“順耳忠言”。 不似朝臣那般,要么雖是忠言卻頗為逆耳,要么是十分順耳,卻盡是阿諛諂媚之言,沒有任何用處。 李天心讓朱見深體會到了從未曾體會過的,擁有知交好友的感覺。 從這一點上來說,李天心之于朱見深,便如韋小寶之于康熙。 可惜李天心志不在朝堂,始終不愿入朝為官,作為他的左膀右臂。 李天心告訴他,自己在野比在朝堂更有用。 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隨時替他體察民情,并為他掌控江湖之事,同時為大明創造財富。 朱見深終究被他說服,沒有再強求他入朝為官。 若非與朱見深有這樣的密約,李天心又如何會那樣不遺余力的拉攏快活王,化解他與朱富貴之間的仇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