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世界樹的基地距離隔離墻很近,甚至可以說就是緊貼著最外圍的隔離墻建設的,建筑以銀白色的巨型建筑物為主,不易生銹的金屬材質遍布整個建筑群的各個角落,一些地方有簇狀綠植和一些顯示屏作為點綴,以緩解視覺上的單調。時不時有全自動的智能機器人走上前來,詢問是否需要零食和飲料,不過都被芬妮拒絕了。 “可別著了這些小機器人的道。”芬妮沖著可可利亞如此說道,“你買了它們帶的產品,就自動成為它們公司的‘會員’,然后就會經常有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圍繞著你打轉,羅里吧嗦地推銷它們的各種商品,煩都煩死了,而且失手打爛了還要賠錢。” 看來若不是她自己,就是她的朋友吃過這樣的虧。 不過可可利亞自己倒是對這些長著滑輪的小機器人挺感興趣的,貝羅伯格在制作巨型機器人方面頗有建樹,但在小型化領域卻并不出色,他們所制作的最小的機器人也有半個成年人體積,且多為戰爭或戰斗服務,極少用于服務行業。 但在這個世界......卻反了過來,智能機器人只作為輔助手段參與數據分析或充當助手的角色,少有純粹的戰斗機器人的參與。 不用機器人或無人機,反而用大量人力投入戰場么? 到底是人力資源太過雄厚?還是目前沒有開發出相應的人工智能軍事化技術?還是說擔憂機器人的反叛風險? 可可利亞想不明白,明明已經有了先進且廉價的戰斗機器人和武裝無人機,這個世界的軍隊卻仍保持著數目極多的人類軍隊,該說不說這里的人力資源當真不要錢么? 明明還存在著‘感染’和‘成年病’的困擾。 或許只是一種消耗過剩人力的手段...... 大執政的分析能力令可可利亞能從這座基地中各種細微之處察覺到深埋其中的隱秘:基地大門上方有三層厚重的金屬壁,應當是用于緊急時刻的封鎖;一些墻壁上有銀白色的花紋,按輪廓推斷大概是修建的備用逃生門;基地內部有大量荷槍實彈的武裝人員在巡邏,但從氣息上觀察,他們沒怎么見過血,身上殺氣并不重。 反倒是那些穿著輕薄‘外骨骼’的少女們,每個人身上的殺氣要比一隊巡邏人員加起來都要多,看來他們才是出擊的主力。 但她所走過的這段路途上給她的整體感受卻是死氣沉沉的氛圍。 她們路過棚戶區,那里有的只有怨毒和恐懼的目光,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是那里的常態,消沉與掙扎是其中的主流。他們看向裝甲車時并不是在看守衛他們抵御泰坦的英雄,更像是刻骨銘心的仇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