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去年的夏日,楚部落年輕力壯的首領‘丘’剛剛滅亡了沙越,打通與淮夷相交的通道,成為了第一個與淮夷建盟的荊楚部落。” “回程的路上,丘遇到了那個女人,那個曾在冀州城被你全城搜索無果,隨后又去西岐的有蘇氏妲己!” 孟嘗震驚不已,難不成蘇妲己也有主角光環?怎么殺都殺不死,最后總能逃出生天。 自己在冀州搜捕,她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逃去西岐,王命下達賜死,她又憑借著伯邑考的仁慈逃出生天。 卻不成想,原以為沒有了舞臺,會就此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妖后,輾轉到了蠻夷之地也能攪動風云,惹得天下大亂。 “可是蘇妲己不過一介女流之輩,她有什么能力去影響太一神?” 佑圣真君長長嘆出一口氣,顯得有些無奈。 “你把太一神想得太簡單了,其中肯定有我們不知道的密辛,而且太一是至高神,昊天也是至高神,君可知為何天生二日?” 孟嘗搖頭表示不知。 緊接著,炁團又浮現出一只只奇形怪狀的存在,例如背上長著潔白的羽翅,長著人身而無頭的存在,有三條腿的烏鴉,有人首龍身綿延不知其身之長的神異存在。 柿子專挑軟的捏,還處在蒙昧之中的人族紛紛化作獸類的口糧,直到…… 與共同祭祀的盤瓠、大司命、少司命不同,這些都是有人建立了不世之功,方才被他們推上神壇,太一神沒有原型,試問,宇宙本源又如何會有原型? “原本天地之間本沒有神靈一說,只有與天地同生的先天生靈,當他們先行開拓出一條修行之路以后,獲得了各種移山填海的神通,從此,他們便以先天神靈自居,還有一部分存在,他們又把自己自稱為仙。” 再隨后,炁團化作云煙,裊裊升起后消失不見,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孟嘗還有些意猶未盡,嘴里不停的念叨著:“莫非是三苗?可是不對啊,祝融已經南下,君不見此之楚國,自稱祝融之后,是根正苗紅的炎黃后裔,荊楚造神,祝融氏就視而不見的嗎?。” “這便是先天生靈,與天地同壽,有無邊法力。” 與重祀先祖,廣泛祭祀諸天神靈的中原地帶不同,他們有清晰的認知與目標,只祭祀自己的神靈,那位被認為是世界本源,什么都不存在,同時又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太一神。 持續三千年的信仰貢獻,終于讓他們養出了一尊看不清面目,渾身沐浴在群星閃爍中的神明,直到太一神從信仰長河中走出,第一次回應他們的信徒時,荊楚人瘋狂了,一個龐大的聯盟向著中原那位平大水、定九州的禹帝發起了攻勢。 “不錯,開天之后,荒蕪的大地突然開始出現綠意,各類生命由此迅速誕生,第一批人族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在這一方天地之中。” 孟嘗仔細觀察,根據形態與服飾特點,一眼就認出了炁團身影中,有三清、西方教二圣,以及天帝、天后幾人。 “呵呵,為何會認為祝融氏是視而不見?伏羲祖和神農祖應該告訴過你,炎帝與黃帝的兩條不同之路,這一條路無論對錯,無關毀滅,都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不是嗎?” 炁團呈現而出的便是人族耳熟能詳的各種傳奇故事,從鉆木取火,再到分立陰陽八卦、女媧補天,神異的炁團就像是一個快進無數倍的電影播放器,讓孟嘗目不暇接的瀏覽著這些聞所未聞的上古密辛。 隨著講解,炁團繼續演化,一團白氣凝聚成似大魚似神鵬的鯤鵬,直上九重天,爾后朝下魚躍砸落,廣袤的大地瞬間不堪其重,崩碎成了七塊,天空中被破出一個大洞,無盡的海河之水倒灌,原本大地多于海洋的格局,隨著天水不停的澆灌下,變成了海洋包圍陸地。 “這是?山海異獸?” 燧人氏鉆木取火,第一次向超凡的種族們學習,從尋求神靈的庇佑到反向掠奪天地威能開始,無數的人族強者覺醒,又一次又一次的踏上不歸的征程。 解決完異獸的禍端之后,炁團在演化人族的崛起史詩。期間,山海異獸們不停的反攻其他大陸。 先天生靈們后知后覺,聚集著其他仙獸與妖獸強者紛紛出手,在妖獸、仙獸的幫助下,兇戾而不知節制的異獸、兇獸最終被驅逐到了最小的那塊大陸之上,那塊被佑圣真君標識著山海的大陸。 “只是當時的天道……沒有很好的意識到均衡之道的重要性,未曾制約這些強大的獸族,以至于異獸、仙獸與先天神靈們互相爭斗,爆發了激烈的戰爭,其威能驚天動地,其聲勢之浩大終于讓這方初生的天地不堪重負,山河移位,大陸破碎!” 直到大禹治水之后,中央大陸的南方,與目前荊楚之地十分類似的大地上,一群穿著獸皮裹身的“野人”開始舉行聲勢極為浩大的祭祀,他們瘋狂的發動戰爭,獻祭戰俘。 佑圣真君輕輕吐出一口純白的炁團,白色的炁不停的上升下沉,最后凝聚成二十余位看不清面容的身影。 “更何況,當時這一片大地他叫十萬大山,是萬妖之巢,也是三苗源地。而現如今呢?他叫荊楚之地!” 佑圣真君的聲音繼續響起:“這是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意為之的信仰也會催生神靈,這是一次人族又一次挑戰原天地所生神靈的壯舉。” 啥玩意?信仰催生神靈,而且還是至高神? 有那么一瞬間,孟嘗覺得先前后土先祖所說的炎帝一脈實驗的成神法是不是被祝融已經實現了! 如果和炎帝一脈有關系,那不就意味著和自己是一路人,是隊友嗎? 或許是看穿了孟嘗的小意思,佑圣真君撫額苦笑:“用信仰成神哪有那么簡單!!” “元帥應當比貧道更了解何為人,世間最難測的就是人心,危機之時倒是能萬眾一心,意念合一,可是承平之時,人心深處的欲望,便會被無限放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