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就如現在天琴號乃至其他四級文明所用的反物質燃料,那只是一種高級別的能量利用。制造反物質需要消耗比反物質蘊含的能量更高的能量,而這些能量的來源就是恒星。
也正因此,當時動態圖文明才需要一個六分之一的戴森球作為工廠,能源來源還是恒星。
能量自發地從高溫物體轉到低溫物體,此乃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是關于在有限空間和時間內,一切和熱運動有關的物理、化學過程具有不可逆的經驗總結。
這個定律沒有錯,但也有適用范圍,它只能適用于很大數目分子構成的系統以及有限范圍內的宏觀過程,而不適用于少量的微觀體系,至于將其推廣到整個宇宙然后說宇宙的結局是熱寂這個說法正確與否人類目前也不得而知。
但現在人類可以肯定是是,就算六級文明也無法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他們也無法逆轉這過程。
因此他們雖然適用的能量能級比如今人類要高得多,但最終的能量來源還是宇宙熵增過程產生的熱能、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描述的熱量自發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中,熱量不可能百分百轉換,一定會有損失。
這跟人們常常說的反物質產生能量效率是百分百不是一個概念,反物質湮滅是物質百分百轉換為能量,可宇宙中并沒有天然的反物質,否則反物質就是一種能源而非能量儲存形式了。
話說回來,人類對著先驅者留下的大型菱形晶體一陣觀察之后,便也開始對這個小宇宙展開探索,無數的探測器被釋放出去。人類探測清楚,畢竟菱形晶格迷宮的考驗其實很明顯,動態圖文明和橙星文明若是潛力足夠、科技底蘊夠深厚的話,沒準也進來了,只不過在其他區域。
人類必須確定還有沒有其他文明進入到這里,因為這個小宇宙實在太大了,它的直徑絕對有上千光年之巨,如此大的空間若是放在傳統玄幻大陸,那足以打造一個層層加碼層層劃分的各種界域了。
實在太廣闊了,真不知道當初先驅者是如何制造出如此大的小宇宙。
現在人類知道當初在大宇宙所觀測到的恒星運行軌跡異常是怎么回事了,必然是這個小宇宙的質量太大進而對其所在區域產生了引力效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