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總之科學家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終有一天能做到直接在星球表面進入曲速的程度。 而本次黑洞附近曲速實驗就是為了給這方面的研究搜集更多數據,這些數據同樣也會對人類今后在各個宇宙引力環境航行提供寶貴數據。 以后如果遇到中子星環境、磁星之類的,也還需要人類科學家去做相關航行實驗,從而為人類搜集數據。作為一個星際級文明,此類數據都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東西可以說是一個文明的隱藏實力。 第二批探測飛船其中三艘最后終究避免不了墜落黑洞的結局,但它們也為人類帶來了珍貴的科學數據。而另外四艘則是做另一項實驗,它們中規中矩的靠近黑洞,在抵達之前第一批的位置之后也不停歇就繼續向黑洞靠近。 到了這為止后,它們從自己儲存空間內釋放出了幾塊被人類封裝在金屬盒中的隕石,于是,人類科學家便看到了黑洞洛希極限內,自然物體被引力撕碎的過程。 只見那一個個金屬盒被打開之后,里頭被釋放出來的隕石就被引力潮汐分解,偌大顆隕石直接如同松餅泡沫一般表面出現龜裂紋路,接著便被撕裂開來,撕裂成大塊和大塊被撕裂成粉碎幾乎同時進行,僅過了數秒鐘偌大的隕石快就被撕成了細小碎塊接著是粉末,最后在黑洞引力的牽引下,拉成一條冗長沙塵帶,而后因為角動量守恒的關系繞著黑洞運行并向內墜落下去。 這一過程被人類如實地記錄了下來,變成數據庫中一個用于天體相互作用模擬的真實數據。 可以肯定,以后人類需要進行天體碰撞模擬,必然都會調用到這條數據,這些來源于真實的數據會讓人類的模擬更加貼近真實,而非電腦無中生有推演。 顯然,這四艘探測飛船現在所達到的位置已經超過了黑洞對自然天體的洛希極限半徑,不過四艘飛船乃是人類的科技造物,它們的材料遠要比自然物體強大,故而黑洞對自然物體的洛希極限半徑內并不能撕碎它們,這個道理的邏輯很容易理解。 這些被撕碎的物質如果足夠多,那么就會形成人們熟知的吸積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