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兩條懸臂之間就算是最近的航線,也有近五千光年距離,因為補給的需要,人類不可能走直線,在加上補給的時間,故而耗費在趕路上的之間其實不止五百年。
抵達英仙旋臂主體之后,人類還不能停下,還要繼續順著原來制定的航線走,還需要走大概兩千光年才能抵達那個星圖中現實的星域。
在這橫跨旋臂的數百年間,人類也不光在趕路,科學研究活動、學術研究等工作一刻也沒停,不過因為曲速期間不宜做大型科學實驗的關系,很多學科的研究進展并不大。
可就算如此,時間也讓人類將晉升四級文明的科技成果都穩固了下來,就比如在重力勢井方面技術,人類就進行了好幾輪迭代,而技術迭代的成果也被更新到人類各自造物上,天琴號地板內的設備就進行了一輪更新。
終于,人類在完成某次航行之后,真正踏上了英仙旋臂這條群星浩瀚的懸臂。
人類完成了跨旋臂航行壯舉,這無疑是一件可以載入人類史冊的事情,星盟的成員文明也為此感到無比榮耀,因為他們也親自參與到了這個偉大航行當中。
銀河系一共有四大旋臂,英仙旋臂是其中之一,而獵戶座懸臂則不過是人馬-船底旋臂的一個小分支旋臂。
作為大型旋臂的英仙旋臂擁有的恒星數量自然也不是獵戶座旋臂可比,恒星的數量多代表著文明孕育的概率更大,人類這算是來到了更為廣闊的地方。
從星圖上看,人類從獵戶座懸臂跨越抵達英仙旋臂的位置屬于英仙旋臂的后半段,往銀心方向是獵戶座懸臂、然后是人馬-船底懸臂、南十字旋臂,再往里就是矩尺旋臂然后是銀河系的銀核,那里恒星間密度很高,可謂群星薈萃,不過環境也相對惡劣。
而人類所處位置向外,跨越英仙旋臂本身后就是矩尺旋臂的末端,再往外就是茫茫虛無了,若是有本事遠航就可以一直往外走離開銀河系。而矩尺臂末端之后,其實還有恒星聚集形成的懸臂,從觀測數據上看,它是矩尺臂末端的延伸,不過人類將之稱為外旋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