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星空中的航行是寂寞的,不過從太陽系一路走來的人類已經習慣了這種寂寞。生活在飛船中、生活在戰艦中、生活在科研船中、生活在生物圈飛船中人們也已經習慣飛船上的生活,習慣了這種在大宇宙中航行的生活。
流浪文明便是如此。
地球時代有句話叫四海為家,便是人類文明如今的寫照。母星已經沒有了,宇宙任何星辰都不是人類眷戀的地方,人類現在的家在飛船上。
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因為重力勢阱技術的普及,幾乎已經沒有人有找一個合適的星球一直生活在上面的想法了。而且以如今人類的造艦技術,如果不可以從舷窗觀望漆黑宇宙,其實人們也感覺不到自己生活在飛船上了。
早已習慣每一次都數十上百年航程時光,這一次一年多的航程根本不算什么,普通人跟朋友嘮嘮嗑喝幾杯小酒就過去了。
到了四級文明之后,人類的居住環境變得更好了,首先就是重力勢阱技術的應用,讓人類重新體驗地球重力而不用擔心科里奧利力效應的感覺。再就是因為飛船變大更加龐大的緣故,人們的居所和相應變得更加寬廣了。
居住飛船自然沒有造得像天琴號那般大,但也小不了多少。一艘居住飛船從船首到船尾長度也達到了兩百二十公里,寬度高度也達到一百六十公里上下。當然,它的外形并規整非長方體,也并非如同戰艦那邊被打造成流線瓜子形,而更像是脹氣后肥嘟嘟的河豚。
這種形態的容積更大,符合居住型飛船的設計理念,其他類型的飛船但凡有大容積需求的基本上也如此設計。
跟戰艦一樣,這些飛船的體量其實跟行星級戰艦屬于一個級別,只不過用途不同,因此也被人類稱為行星級飛船。制造工藝雖然沒有戰艦那般要求,但也有它的復雜之處,跟戰艦制造是兩不同極端的復雜度,只不過因為沒有搭載艦炮的問題,所以它們的結構沒有像戰艦那般的高強度需求罷了。
居住飛船龐大的體格使得它的內部有足夠的空間讓人類建設各種設施,上上下下又分為很多層,而也正是因為大,所以里面道路街道、通用運輸工具應有盡有。
當然所謂的交通工具并不都如同地球時代的汽車那般四個輪子在每一層的地板上跑,更多的是各種磁懸浮列車在每一層的天空航線航行,還有許多如同機甲一樣的人穿戴的飛行設備,其原理也是磁懸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