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弱電統一理論?
這不是二十世紀初就被科學家提出,并漸漸完善的力量么.
聽到鄧邦敏這么說,與會的一眾科學家都露出了思索的神色,他們不是不學無術,人類的科學史,他們早在上學階段就學習到了。
“對,弱電統一理論!”
這時候,只見鄧邦敏點點頭:“我們發現,弱電統一理論并沒有相關技術并沒有得到完全應用,還有深入挖掘的可能!”
弱電統一理論的出現,乃是基于1934年費米在建立中子β衰變理論的時候,發現了中子變成質子,同時中微子變成電子的過程。
在此之后,費曼和蓋爾曼、馬爾薩、蘇珊達鄧幾位科學家也基礎同時提出了‘V-A’理論,以此修改了費米理論。
而后在一段時間里,許多科學家有基于這些理論,發展出了弱電統一理論。
所謂的弱電統一理論,并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弱電專業之類的,而是弱相互作用力和電磁力的統一過程。
這個理論在二十世紀,就被科學家們宣布攻破了。
因為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弱相互作用力跟電磁力在一定環境下,其實是一種力。
當年,隨著弱相互作用力的發現,在探索大統一的道路上,科學家們就不在執著于引力和電磁力的統一了,而是另辟蹊徑,先把弱相互作用力的和電磁力統一起來再說。
那個時候,楊.就把電磁作用是由定域規范不變性所決定的觀念推廣到不可對易的定域對稱群。從而揭示了規范不變性可能是電磁作用和其他作用的共同本質,從而開辟了用規范原理來統一各種相互作用的新途徑。
由此,楊米爾斯理論就構成了現代規范場理論的基礎。
其實弱電統一理論,在做的所有科學家都懂,并且還很清楚它的出現過程,但聽到鄧邦敏這么說,他們卻不知道這跟另辟蹊徑的推進器技術,跟這個理論有什么關系。
跟一眾科學家一樣,在鄧邦敏說出來之前,岳淵也不知道有什么關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