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科學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人類在得知此路不通之后,一時間也沒能一下子找到新的研究路線。
于是乎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人類相關科學家無一不是在探索新路線的道路上。
鄧邦敏就是其中之一。
他就是一個實驗物理學家,年紀不大,在人類陷入推力技術發展路線錯誤的時候,他也才三百歲。
三百歲的他已經成為郁南風團隊的一員,并在里邊工作了幾十年。
其實在早在正負電子湮滅推進器成功研發的前一年,他就感覺到這條路不可行,只不過當初礙于郁南風在推進力學方面的威望和成就,再加上他并沒有什么確鑿證據,所以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跟他的導師郁南風說。
不過當眾科學家在會議上確定這條路線不可行之后,他終于在一次科技研討會議上,發表了自己那琢磨了半年,卻仍舊不完善的想法。
同樣也是科技研討會,不過這一次的會議跟之前的不一樣,之前主要的成果是給混合動力系統做定性,現在這一次則是在定性的基礎上,開拓進取。
說起來,其實鄧邦敏是是鄧丕特的第十一代子孫,只不過按照如今人類社會的規矩,超過三代之后就不算親戚了,所以他成為實驗物理學家這件事,跟朱丕特沒有什么關系。
兩人姓氏不一樣,也是鄧邦敏隨母姓的所致。
在混合動力研究路線被科學界們否定之后,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每隔一段時間,就召開一次會議。
而岳淵幾乎每一次都參加。
在這些會議中,有時候是岳淵親自主持,有時候是相關提出重要論點的科學家主持,就比如這一次,岳淵就是作為一個旁聽者參加會議。
而本次會議的主持,則是郁南風,不夠這一次會議上要討論的主體并不是郁南風提出來的,而是他的研究團隊之中的鄧邦敏。
會議剛開場,坐在會議室角落里的岳淵就看見鄧邦敏走到發言臺上,然后將嘴巴湊到麥克風前,開口道:“諸位,自從確定混合動力系統是死胡同以來,已經過去了五年時間,在這五年時間里,我們人類無數科研團隊都想要找到一條新的路線,可是五年過去了,幾乎所有團隊都沒有找到那條路線?,F在,我有一些淺見,想跟諸位探討一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