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總之一切看起來似乎在向著賽博風而去,就比如機械義體、機械向器官強化、微型體內動力泵之類的,妥妥的是身體機械化改造。
跟人類之前的基因強化路線完全是兩條路。
當然,這些都是在研究主科技過程中,出現的衍生科技,最主要的還是超微型皮下植入芯片技術。
這種技術讓人類可以在自己的身體皮膚之下植入功能芯片,從表面上看,這種植入就是為了幫助某些進行機械義體改造的人類控制自己改造后的那些機械義體,算是系統中樞。
不過最初開發的目的并不是把人類都搞成賽博風格,畢竟這種賽博風的身體改造,在強度上并不能一下子蓋過之前的基因強化。
但是吧,由于人類一直沒有實現斷肢再生技術,所以這些衍生技術的出現,倒也給那些殘疾之人帶來了福音,至少他們不用再穿著外骨骼機甲到處亂竄了。
那么超微型皮下植入芯片技術的原本研究目的是什么呢?
答案顯而易見,那就大腦輔助芯片。
這個科研團隊最初就是想要搞出一種可以輔助人類大腦的功能芯片,輔助芯片的目標是輔助人類計算、信息儲存、數字化分析、記憶之類的。
他們成功了,不過之所以成功,還是得益于易凱團隊在基因圖譜研究上的突破。
之前人類就擁有戰術鎧那種依靠腦電波、身體表皮微電流信號來控制整個機械戰術鎧的技術。
在真納米技術實現之后,易凱團隊又更進一步,在這方面取得了成果,于是乎,基因修飾得以實現,基因種子優化理論被提出來。
而在結合其他真納米科技的衍生科技后,人類就從基因層面,實現了多出第三只手的能力。
什么是第三只手?
說白了就是一只伸向虛擬網絡的手,即人類可以如同控制自己雙手一樣,通過大腦聯絡自己的超微型植入芯片,對虛擬網絡進行操作。
在戰艦或者居住飛船之上,只要處于人類網絡覆蓋的范圍,裝有超微型植入芯片的人類完全可以做到隨時隨地接入網絡端口上網。
別看這種通過植入芯片接入端口上網簡單,可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作為人類,總不能讓自己的大腦去“看”一堆計算機原始數據流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