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然,現階段的人類也就能從自己的角度給超人工智能做了這么一個定義,制造是不用想了。
那可是數字生命啊。
現在的人類文明,還在摸索如何制造強人工智能呢!
除了強人工智能領域有飛躍進步外,人類在真納米科技領域也取得了極大進步。
首先表現在各種儀器設備和各種科技造物的精度上。
僅用了十幾年時間,人類就做到了從納米尺度一步步搭積木,造出各種納米材料,造出了無數精度在微納米層次的加工設備。
這些進步足以讓人類造出更小的納米修復機器人,從當年的乒乓球大小一下子縮小到了黃豆大小,不過仍然是單一功能的納米機器人。
還做不到將這些納米機器人變成真正用于戰爭的“蟲群”,而像“銀霧意識體”那樣的“灰蠱風暴”,還得繼續深入,將誤差縮小到飛米級誤差,造物手段達到皮米級才行。
哦,還得加上一條:強人工智能技術。
在納米機器人集群得到進一步優化之后,人類就發現自己的計算機已經不足以去控制所有納米機器人集群,單一功能的納米修復機器人集群還好,若是功能較多的,計算機經常因為各種判斷問題出錯。
這一刻,人類明白,必須要讓強人工智能去控制才行。
于是乎,人類的科研目光,再次聚焦到強人工智能技術上。
當然,納米領域的研究并不會因此而停止,相反,在耐爾文明科技樹、科技發展史、迥異科學思想的啟迪下,科學家們的腦洞層出不窮。
人類社會也在這樣的環境中,出現了一輪科技爆發。
這樣的科技爆發是在戰后出現,但跟那場與人工智能的戰爭并沒有直接關系,反而是耐爾文明的科技體系以及抓到了一個人工智能意識體樣本帶來的。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里,人類在各種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
對真納米技術的不斷研究,讓人類擁有了許多以前不敢想象的堅固、耐用、精度又極高的設備,在這些設備的支持下,一項原本已經實驗成功,但無法實現大規模大功率設備制造的技術,終于有了被戰艦裝備的可能。
岳淵知道是什么,所以當他聽到物理研究院發來通知之后,就第一時間來到現場了解情況。
“成功了?”來到現場,岳淵就直接開門見山地對負責此項工作的物理學家劉迷言問道。
“地球時代就實驗成功了,我們現在只是成功地將其成功的大功率化、大規模化而已。”劉迷言扯著大嗓門,嚴謹地回答道。
這項技術可不是他的團隊搞出來的,而是在地球時代,國防科技大學的科學家最早弄出來的,實驗成功發表是在二零二三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