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人類也有人提出過這樣的擔憂,就是怕耐爾文明會追上來,然后殃及池魚。所以在踏上航程之后,就有人提出進行中途轉向。
不過一張星圖把這個想法給掐滅了。
不是說從白巨星離開之后,人類此刻的目標是唯一的選擇,而是這個方向上最近的恒星。中途轉向去其他恒星按理說也是可行的,畢竟人類千年航行都經歷過,只是還真有點遠,怕是再走個百來年,艦隊剩余的物資不足以應對突發情況。
況且也有人提出另外一點,那便如果耐爾人真想跟誰,那么人類即便轉向也會被發現。
基于這倆點,人類便也就放棄了中途轉向的想法。
于是乎,命運的天平就這么又讓人類文明與耐爾文明在下一顆恒星系相遇。
漆黑的宇宙,深邃的星空,當一支鋼鐵艦隊從黑暗中噴涌出光芒的時候,目標恒星的概況,也出現在人類面前。
這是一顆非常穩定的黃矮星,它只稍微比太陽大一點點,質量大概是太陽的1.1倍,光譜為G型,跟太陽屬于同一類型恒星,但并不完全相同,因為宇宙中沒有兩個光譜完全相同的恒星。
這顆恒星與太陽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表面平均溫度為6000攝氏度,比太陽要高不少。
是一顆正值壯年的恒星,它還可以活九十億年左右。
遺憾的它的內部,人類以自己居住環境標準劃分的宜居帶中并沒有巖質行星,不僅宜居帶沒有,其他不論遠軌道還是近軌道,都沒有巖質行星。
不過沒有巖質行星并不意味著它對人類就一無是處,人類就沒有辦法在這里獲取補給資源,因為它很給力的擁有兩顆巨型氣態行星。
而巨型氣態行星軌道上,則有不少的巖質衛星。
兩顆巨型氣態行星都在距離主序星6個天文單位以上,最近的那一刻平均軌道半徑6.6個天文單位,外面那一顆平均軌道半徑12.3個天文單位。
第(1/3)頁